• 《医学人工智能导论》唐子惠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作者】唐子惠编著【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医学类创新课程三十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页数】494【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478-4812-8【价格】49.00【分类】人工智能-应用-医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唐子惠编著.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人工智能导论》内容提要:医学人工智能是医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医学基础,医学知识表示、获取和应用的科学。本书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医学人工智能的基础,医学知识表示,医学知识获取,医学知识应用四部分。医学人工智能的基础主要介绍医学人工智能的医学基础,医学人工智能的编程基础和数据科学基础;医学知识表示主要介绍知识表示及医学知识图谱;医学知识获取主要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推理方法,搜索策略和智能计算;医学知识应用涉及智能医学,医学自然语言处理,医学专家系统,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医学机器人及智能体。本书重新定义和规范了医学人工智能,丰富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内涵,推动学科发展;本书使医学生,医务工作人员以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员了解医学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习和掌握医学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理解医学人工智能的内涵,以便拓宽知识面,并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启发医学生对医学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本书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和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医学人工智能概论第一章医学人工智能概论导学1,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掌握医学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内容。2.熟悉人工智能的组成;熟悉人工智能三大学派的内容。3.了解医学人工智能的影响。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学科。人工智能扩展了人脑的功能,实现了人类智力活动的自动化。医学人工智能扩展了医疗卫生领域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脑力劳动,提高医疗活动的效率,同时保障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医学研究本身也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然后介绍医学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和发展。第一节人工智能一、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是关于知识的科学。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至今人工智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精确定义。目前较专业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研究知识表示、知识发现和知识应用的科学。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而智力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智能具有学习、记忆思维和感知能力,具有行为能力的特征。学习是人类的本能,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学习,进行知识积累,适应环境的变化。记忆和思维是人类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人类智能的根本原因。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思维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处理,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通常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虽然学术界对人工智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定义,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还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突破性的发展。数学常被认为是多种学科的基础科学,数学也进入语言、思维领域,人工智能学科也必须借用数学工具,数学不仅在标准逻辑、模糊数学等范围发挥作用,其与人工智能学科将互相促进从而更快地发展。人工智能是用人造的机器模拟人类智能,就目前人工智能而言,人造的机器通常是指计算机,人类智能主要是指人脑功能。人工智能是以实现人类智能为目标的一门学科,通过模拟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模型,再以计人类智能计算机算机为工具,建立一种系统用以实现模型。这种计算机系统具有模拟人类智能的功能,如图1-1所示。模拟实现人工智能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众多,人类智能有关学科包括神经科学和仿生学等;模拟方法则包括数模型学、统计学、数理逻辑学、心理学、优化、控制论等;计模拟和实现算机相关的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图1-1人工智能概念示意图学、云计算、算法理论等。人工智能研究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及结构体系,建立智能模型用以模拟人类智能的各种功能。智能模型是一套理论框架,具体实现需要借助计算机这个载体,用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算法所编写的程序在计算机平台上运行,从而实现模型的功能。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如图1-2所示。人工智能的概念是1956年在达特茅斯提出的,经历2次低谷,目前处于增长期。前30年,人工智能数学理论是以数理逻辑的表达和推理为主,后30年是以随机数学的统计学习、计算和建模为主1985年决策1956年达特1976年机器树模型和多1997年DeeBlue2010年大数据时茅斯会议提翻译等项目层人工神经1987年LISP战胜国际象棋世代开始及2046年出人工智能失败网络出现机市场失败界冠军AlhaG6出现1956-1976年1976-1982年1982-1987年1987-1997年1997-2010年2010年至今第一次繁荣期。第一次低谷期,第二次繁荣期,第二次低谷期。复苏期,计算增长期,计算确定人工智能算力不足,计基于规则推理。抽象推理的研性能大幅度提能力提高,大的概念和发展算复杂度高,专家系统和人究减少,基于高,互联网技数据,深度学逻辑表达和启常识与推理实工神经网络符号处理的模术的发展习技术应用,发式搜索现难度大型遭到质疑智能产品落地2数理罗辑:表达和推理随机数学:统计学习、计算、建模一图1-2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第一章医学人工智能概论1.萌芽期这个阶段是指1956年以前。自古以来,人类就力图根据认识水平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企图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以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早在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Aritotle)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一些主要定律,他提出的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公元前900多年,也有歌舞机器人传说的记载,这说明古代人就有人工智能的幻想。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西班牙的神学家和逻辑学家试图制造能解决各种问题的通用逻辑机。17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B.Pacal)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会演算的机械加法器并获得实际应用。随后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iz)在这台加法器的基础上发展并制成了进行全部四则运算的计算器。他还提出了逻辑机的设计思想,即通过符号体系,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推理,这种“万能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思想是现代化“思考”机器的萌芽,因而他曾被后人誉为数理逻辑的第一个奠基人。进人20世纪后,图灵(A.M.Turig)于1936年在《理想计算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模型;1950年他又在《计算机能思维吗?》一文中提出了机器能够思维的论述,可以说这些都是图灵为人工智能所做的杰出贡献。1946年美国科学家麦卡锡(J.W.McCarthy)等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还有同一时代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er)控制论的创立,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o)信息论的创立,这一切都为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做了理论和实验工具的巨大贡献。2.形成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指1956一1961年。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College)的一次历史性的聚会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会议上经麦卡锡提议正式采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麦卡锡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它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1957年纽威尔(A.Newell)和西蒙(H,Simo)等编制出一个称为逻辑理论机(thelogictheorymachie)的数学定理证明程序,当时该程序证明了罗素(B.A.W.Ruell)和怀特海(A.N.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中的38个定理(1963年修订的程序在大机器上终于证完了该章中全部52个定理)。这种思维活动不仅解数学题时如此,解决其他问题时也大致如此。基于这一思想,他们于1960年又编制了能解十种类型不同课题的通用问题求解程序。另外,他们还发明了编程的表处理技术和国际象棋机。和这些工作有联系的纽威尔关于自适应象棋机的论文和西蒙关于问题求解以及决策过程中合理选择和环境影响的行为理论的论文,也是当时信息处理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后来他们的学生还做了许多工作,如人的口语学习和记忆的EPAM模型(1959年)、早期自然语言理解程序SAD-SAM等。此外,他们还对启发式求解方法进行了探讨。1956年BM小组的塞缪尔(Samuel)研究的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西洋跳棋程序是有影响的工作,这个程序可以像一个优秀棋手那样,向前看几步来下棋。它还能学习棋谱,在分析大约175000幅不同棋局后,可猜测出书上所有推荐的走步,准确度达48%,这是机器模拟人类学习过程卓有成就的探索。1959年麦卡锡发明的表(符号)处理语言LISP成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主要语言,至今仍被广泛采用。1958年麦卡锡建立的行动计划咨询系统以及1960年麦卡锡的论文《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teratioalJoitCofereceoArtificialItelligece)是人类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已经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33.发展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指1970年以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揭示智能的有关原理,研究者们相继对问题求解、博弈、定理证明、程序设计、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72年法国马赛大学(MareilleUiverity)的科麦瑞尔(A.Comerauer)提出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人工智能导论(StafordUiverity)的肖特利夫(E.H.Shortliffe)等从1972年开始研究用于诊治传染病的专家系统MYCN。l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fordUiverity)的费根鲍姆(E.A.Feigeaum)提出了知识工程(kowledgeegieerig)的研究方向,引发了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此外,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和自动程序设计等课题,也是这一时期较集中的研究课题,也取得不少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10多年的低潮之后,有关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2年生物物理学家霍普菲尔德(Hofield)提出了一种新的全互联的神经元网络模型,被称为Hofield模型。利用该模型的能量单调下降特性,可用于求解优化问题的近似计算。1985年霍普菲尔德利用这种模型成功地求解了“旅行商(TSP)”问题。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F.Roelatt)提出了反向传播(ackroagatio,BP)学习算法,解决了多层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问题,成为广泛应用的神经元网络学习算法。此后,提出了很多新的神经元网络模型,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故障诊断、预测和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Blue)计算机,以3.5:2.5的比分,首次在正式比赛中战胜了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Kaarov),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这标志着在某些领域,经过努力,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达到人类的最高水平。2011年,BM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沃森”(Wato.)参加了一档智力问答节目并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沃森存储了2亿页数据,能够将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从看似相关的答案中抽取出来。2016一2017年,由GoogleDeeMid开发的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haGo战胜围棋冠军。它能够搜集大量围棋对弈数据和名人棋谱,学习并模仿人类下棋。DeeMid已进军医疗保健等领域。2017年,AlhaGoZero(第四代AlhaGo)在无任何数据输入的情况下,开始自学围棋3日后便以l00:0横扫了先前版本的AlhaGo,学习40日后又战胜了在人类高手看来不可企及的第三代AlhaGo。美国是人工智能的发源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相继加入这一行列。我国是从1978年才开始人工智能课题的研究,主要在定理证明、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及专家系统方面设立课题,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我国也先后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人工智能学术团体,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国家还着手兴建了与人工智能研究有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都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三、人工智能的学派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一般有三个功能,即指物功能、指心功能、指名功能。概念的指物功能是指向客观世界的对象;指心功能是指向人类心智世界的对象:指名功能是指向认知世界或符号世界表示对象的符号名称。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分为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学派。符号主义是专注于实现人工智能指名功能,连接主义是专注于实现人工智能的指心功能,行为主义是专注于实现人工智能的指物功能。1.符号主义符号主义(ymolim)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智能模拟方法,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学逻辑,计算机出现后,4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演绎系统。该学派认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单元是符号,而认知过程就是在符号表示上的一种运算。符号主义学派认为只要在符号计算上实现了相应功能,那么在现实世界上就实现了对应的功能,即在机器上是正确的,现实世界就是正确的。符号主义致力于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其实质就是模拟人的左脑抽象逻辑思维,通过研究人类第一章医学人工智能概论认知系统的功能机制,用某种符号来描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这种符号输入能处理符号的计算机中,从而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实现人工智能。实际应用中,在定义智能时,英国数学家图灵做出了贡献,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称之为图灵实验的实验,那它就是智能的。图灵实验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不看外形的情况下不能区别是机器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时,这个机器就是智能的。然而,图灵测试将智能的表现完全限定在指名功能。实现符号主义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概念组合爆炸问题,概念的组合是无穷的,常识难以穷尽,推理步骤可以无穷;第二是命题组合悖论问题(例如柯里悖论),两个合理的命题合起来会变成无法判断真假的句子;第三是经典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得到,知识难以提取。2.连接主义连接主义(coectioim)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及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的智能模拟方法,其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和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和学习算法。连接主义认为大脑是一切智能的基础,关注大脑神经元及其连接机制,从发现大脑结构及其处理信息的机制来揭示人类智能的本质,进而在机器上实现相应的模拟。连接主义学派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把人的智能归结为人脑高层活动的结果,强调智能活动是由大量简单的单元通过复杂的相互连接后并行运行的结果,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其典型代表性技术。实现连接主义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大脑表示概念的机制,以及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表示方法和组合方法等机制并不清楚。现在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实际上与人类大脑真正运行的机制不同。3.行为主义行为主义(ehaviorim)是一种基于“感知-行动”的行为智能模拟方法。行为主义假设智能取决于感知和行动,不需要知识和推理,只需将智能行为表示出来,即只要能实现指物功能就可以具备智能。行为主义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对自寻优、自适应、自校正、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实现行为主义最大的问题是:模拟人类行为技能相当困难。人工智能研究进程中的这三种假设和研究范式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解决问题而言,符号主义有从定理机器证明、归结方法到非单调推理理论等一系列成就。而连接主义有归纳学习,行为主义有反馈控制模式及广义遗传算法等解题方法。人工智能三大学派假设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前提是指名、指心、指物功能等价。然而,概念的指名、指心、指物功能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等价,故单独实现概念的一个功能并不能够保证具有智能。因此,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不再强调遵循人工智能单一学派,而是综合不同学派技术。例如,AlhaGo综合了三种学习方法:蒙特卡罗树搜索(符号主义),深度学习(连接主义)和强化学习(行为主义)。然而,目前人工智能还有重大的缺陷,即人工智能使用的知识表示仍建立在经典概念的基础之上。经典概念的基本假设是指名、指心、指物功能等价。然而,该假设过于简单化,在现实世界中这三者并不等价。在基于经典概念的知识表示框架下,现在的机器表现有时极其“智障”,缺乏常识和理解力,严重缺乏处理突发状况的智能。5四、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人工智能的内容按照知识的关系可以分为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人工智能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学习”和“推理”,即具有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基于知识的科学。医学人工智能导论1.知识表示知识表示(kowledgerereetatio)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是知识组织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知识组织方法都要建立在知识表示的基础上。知识表示有主观知识表示和客观知识表示两种。知识表示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对知识的一组约定,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某种意义上讲,表示可视为数据结构及其处理机制的综合:知识表示=数据结构十处理机制。知识表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概念表示,知识表示,知识图谱。2.知识获取知识获取(kowledgedicovery)是指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系统中,机器如何获取知识的问题。知识获取指人们通过系统设计、程序编制和人机交互,使机器获取知识,同时机器还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获取知识。在系统调试和运行过程中,通过机器学习进行知识积累,或者通过机器感知直接从外部环境获取知识,对知识库进行增删、修改、扩充和更新。知识获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搜索技术,智能计算,推理方法。3.知识应用知识应用(kowledgealicatio)主要是指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医药、诊断、金融贸易、机器人控制、法律、科学发现等。知识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计算机视觉,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智能社会的核心。人类社会发展将经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进入智能社会(图1-3)。会发展阶段智能社会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原始社会时间图1-3人类社会发展及智能社会现实世界是由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现实世界事物及其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征。不确定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发展与联系的过程中,存在无序的、或然的、未知的、近似的属性。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两者交互影响。通常不确定性信息主要分为随机性、模糊性、不完全性、粗糙性和未确知性。不确定性知识包括:概率性知识,模糊性知识,经验性知识,不完全知识。基于不确定性知识的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不确定性推理是从不6确定性初始证据出发,运用不确定性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合理或近乎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同时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人工智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模拟和抽象事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人工智能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试读结束···...

    2022-10-15

  • 《医学导论》董健,钱睿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导论》【作者】董健,钱睿哲主编【丛书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页数】232【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309-14867-1【价格】60.00【分类】医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董健,钱睿哲主编.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导论》内容提要:本教材是复旦大学人文医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包括4个部分,共12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介绍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临床基本概念;第四部分介绍大健康与医疗体系。本教材为学生搭起了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培养医学人文情怀,适用于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医学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篇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同6医学导论二、奴隶社会的医学世界上较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这些古老的东方国家在公元前4000一公元前3000年,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它们是人类文化的摇篮,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本章介绍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将在下一章单独介绍。公元前5世纪之后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则是对西方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两大中心。古希腊医学和古罗马医学的辉煌成就,对西方医学影响深刻。(一)美索不达米亚医学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平原,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全境以及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区,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在两河流域人们崇拜神,认为疾病是神魔引起的,医疗巫术盛行,咒语驱邪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咒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状,治病的药方以及巫术实施的步骤。同时也采取经验治疗方法,如按摩、冷敷、热敷、灌肠等。医学治疗和巫术活动这2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常常同时进行。巴比伦人最崇拜的神叫马杜克(Marduk),被推崇为诸神之首,他统治了包括医学在内的全部科学。人们为他建立寺庙,医学校也因此发展起来。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也与医学关系密切,认为天体的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必然联系,并把人体比作“小宇宙”。他们用占星术来推断疾病,其中以“肝卜”利用动物肝脏进行占卜最为流行,因为他们相信肝脏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是灵魂的归宿。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君主汉谟拉比(Hammurai,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制定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包含多条医学条款,规定了有关医师治病的收费标准和因治病失败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医师是一种职业,并且有了内科、外科医师的分工;还规定对传染病患者图1-1汉漠拉比法典(法国卢浮宫)进行隔离。《汉谟拉比法典》是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法典(图1-1)。(二)古印度医学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泛指以印度河为代表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古印度人创造了特有的医药文化,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医第一章医学发展简史学体系。古印度的医学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时期。“吠陀”(veda)一词的意思是求知或知识,也有解释为“圣经”,是印度古老文献材料的汇总。常指的吠陀有4部,第一部是《梨俱吠陀》,是印度医学的起源,其中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结核病、外伤等疾病。第二部和第三部分别是《娑摩吠陀》和《耶柔吠陀》。第四部《阿闼婆吠陀》记载了77种病名和创伤毒虫的病例,并提到妇人病和保健术。到公元前1000年的婆罗门教时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阿输吠陀》,意为“生命经”,认为人体有3种体液(气、胆汁、黏液)存在,三者均衡保持了人体的健康,如果三者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该观点与希腊医学的“四体液说”及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共同点。《阿输吠陀》记载了较多的医学史料,形成了系统的医学理论,并首次将医学分为8科,是古印度医学的瑰宝。印度医学最辉煌的成就是外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整形外科,尤其是擅长鼻成形术,这与古印度常以割耳、割鼻作为惩罚犯人的手段密切相关。(三)古埃及医学埃及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地带,尼罗河畔诞生了古埃及文明,其农业、手工业水平在当时很发达,医药文化对东西方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纸草文(ayru)是写在一片片草本植物根茎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存的纸草文医书中较著名的有《康氏纸草文》(KahuMedicalPayru),约写于公元前2000年,主要介绍妇科疾病《史密斯纸草文》(EdwiSmithPayru),约写于公元前1700年,介绍外科疾病;《埃伯斯纸草文》(EerPayru),约写于公元前1500年,介绍一般的医学理论,记录了205种疾病和数百种药物,并对疾病作了初步分类。这些纸草文均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关于古埃及医学,不得不提到具有很高医学价值的木乃伊。虽然对于制作木乃伊时取出器官是否等司于解剖仍存有争论,但木乃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在木乃伊上已证明有如关节炎、动MHO脉硬化、结核病、血吸虫病、结石等,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古埃及人最崇拜的医神是伊姆霍特普(Imhote)(图1-2),同时也是一位祭司、作家,他还是埃及天文学和建筑学的奠基人。古埃及的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神庙不仅是祭祀的场所,也是哲学、医学的活动中心,希腊人、犹太人、波斯人都曾来此学习,其中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ocrate,约公元前460一前377)等也曾到古埃及游学。古埃及图1-2伊姆霍特普雕像(法国卢医学对此后古希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浮宫)6医学导论(四)古希腊医学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医学成就也极其辉煌,对欧洲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现代医学的起源之一。阿斯克勒庇俄斯(Acleio)是古希腊人最崇拜的医神,他穿着长袍、祖胸站立,手持一根有蛇缠绕的手杖(图1一3)。至今蛇和手杖仍是医师职业的标志。古希腊很多伟大的医师都被认为是他的后辈,如卫生学的庇护者海吉雅(Hygieia)被认为是他的女儿。《荷马史诗》描述了对战伤的处理和治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希腊早期的医疗水平。公元前7世纪,希腊自然哲学开始兴起,当时科学知识尚未分化,哲学与科学几乎一体。许多哲学家对自然、生命与疾病的解释构成了图1-3阿斯克勒庇俄斯雕像(雅典古希腊医学理论的基础,可以说,古希腊医学是由国家考古博物馆)》自然哲学进化而来的。希波克拉底代表了古希腊医学的最高成就,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他的医学成就大多被收集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文集包括了古希腊几代学者的众多论著,表明当时的古希腊医学已达到一定水平,摆脱了巫术和宗教的羁绊,开始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学生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约公元前580一前500)的“四元素说”(土、气、火、水)发展为“四体液病理学说”,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决定于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4种体液保持平衡则人体健康。四体液说强调集体的统一性和个体性,强调精神和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整体病理学理论。文集还提出预防思想,认为医师不能光看病,要防治结合,注重个人卫生及增强体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希波克拉底文集》许多地方都论述了医师的道德修养,希波克拉底誓词是其精华所在,誓词的核心是竭诚为患者服务。直到今天,世界不少医学院还要求诵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当然诵读的内容已经不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原文,而是根据时代精神作了修改的新版本。1948年世界医学会(WorldMedicalAociatio,WMA)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作为医师的道德规范。世界医学会每隔10年重新评估誓言的内容以符合时代的需求。2017年10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医学会大会上,《希波克拉底誓言》进行了第八次修改(附录1-1)。公元前3世纪,希腊文化和医学中心逐步转向新埃及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亚里士多德(Ari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是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的学生,他对动物的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被认为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伊雷西斯垂都斯(Eraitratu,公元前310一前250)是第一位观察病理解剖学···试读结束···...

    2022-10-15

  • 《广告与社会导论》卡罗尔·J·帕敦主编;许正林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广告与社会导论》【作者】卡罗尔·J·帕敦主编;许正林等译【页数】337【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313-17133-7【价格】88.00【分类】广告学-教材【参考文献】卡罗尔·J·帕敦主编;许正林等译.广告与社会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广告与社会导论》内容提要:本书关涉的所有话题都由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展开交锋、论战。本书不在于提供正确答案,在于启发思考。全书共十五章,包括:广告的经济影响、儿童广告、政治广告、烟草广告、酒类广告、广告中的色情元素、广告中的刻板印象等。《广告与社会导论》内容试读引言为何人们都想对广告指点一二卡罗尔·J.帕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威尔·罗杰斯(WillRoger))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广告,就是一种让人们甘心购买那些非需品的劝服艺术。”另一方面,在1931年7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从纽约的宾夕法尼亚酒店写信寄给美国广告联合会(AdvertiigFederatioofAmerica),在信的开端,他便对广告如是描述道:“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更希望自己成为广告业的一员,而不是其他行业。如果没有广告将更高层次的文明意识传播出去,那么就不会有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升华。”那么,广告到底是推动现代文明建设的良性手段,还是成为一种夺取着人们血汗钱的社会问题呢?事实上,广告亦敌亦友,这也是本书主要探讨的关于广告两面性的问题。从广告最初作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消费方式的一个载体,人们关于它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几年前,我独自一人在意大利阿玛尔菲海岸航行,中途参观了庞贝古城,当我还是个年幼的孩子时,看到了图片上人们被厚厚火山灰掩盖,我就对这座城池一直充满着浓烈的兴趣。而这次参观庞贝古城的经历带给我非常震撼的感受。比起看到古城居民永远定格在惊恐的面容,更令我惊异的是,这些留在遗址中的壁画。壁画是用颜料绘制的(由于火山爆发的时间是公元前79年,因此,时隔久远颜料自然会剥落),然2广告与社会导论而我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早期形式的户外广告,这些壁画所呈现的正是顾客们期望在店铺中买到的商品。很显然,现代文明社会的商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向目标人群传递自己的商品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之后的数百年也印证,广告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美国工业革命期间,广告业和其他行业一同发展壮大,这绝非巧合。在技术并不支持商业化的批量生产时,消费者获得的产品只能依赖于家庭作坊。此时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够去城市中的商铺,那里的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拿买一磅面粉来说,顾客也面临金牌(GodMedal)、亚瑟王(KigArthur)等品牌的多重选择。然而,自从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普及,无数的商品涌入市场,广告就为人们对品牌的选择、激发人们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即使如今品牌口号日新月异,但是其前提都是一致的。广告始终都在帮助人们去了解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一哪怕只是人们感知上的细微差异。(说实话,我个人并不觉得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有什么不同,但或许两家的资深粉丝不这么想)如果要谈及广告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或许可以先想到广告为诸多企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我喜欢听到关于通用电气公司(GeeralElectric)的信息。我的父亲就是这家公司的一名主管,并且几乎做了一辈子。于是在童年时期,跟随父亲去经营遍布各地的电器园(aliaceark),我家就几乎住遍了美国各地,这可以说是一种优势,更是一种挑战!作为通用电气的家眷,好处就是能够优先使用公司新推出的各种电器产品。犹记第一次使用插电卷发夹的经历是有趣并惨痛的;而早期的电动土豆削皮机也令人头痛。(我想说的是,它看上去就是个很寻常的削皮器,你还必须动手操作,事实上,它只是装了一个小型马达罢了)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Edio)就是通用公司背后的灵感大师。自19世纪末以来,通用公司无论是在电器产品还是广告创意上,都是行业的翘楚。它近年的口号是“梦想启动未来”(ImagiatioatWork),正承载着通用公司的信念、使命。多年以来,它的广告多是向潜在消费者介绍新的电器产品,从电灯泡到电熨斗,再到电冰箱。每当通用公司开始宣传这些新上市的产品时,消费者根本没有需求的意识,但是当下谁能说买个电灯泡过于奢侈?引言3因而,广告最起码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产品的重要信息。但之所以广告引起了社会争议,是因为它开始不满足于传递商业信息。正如史学家迈克尔·舒德逊(MichaelSchudo,.l984)所言,广告能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当然,他表达出的是当对广告的争议愈演愈烈中广告商的立场。社会的反光镜还是促变因素二十多年前,理查德·波莱(RichardPollay,l986)写了一篇学术文章,文中探讨了关于广告的角色定位。这篇论文含金量大且影响深远,经过这些年,它已经被很多广告学者所引用。每当我在进行广告课,在每次上课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向我的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广告是反照社会的一面镜子,还是一种促成变动的因素?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如果广告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广告业就不该为那些失德的广告引发的问题而受到谴责,而受到谴责的该是我们自己。假定我们不喜欢商业广告,我们会停止观看正在播放的广告片,或者停止购买广告中的产品,或者直接告诉广告公司你讨厌他们的广告。但如果我们被广告打动(例如“有性”广告),那么广告片会在继续朝着那个趋势发展,因为它体现的是我们的需求所在。它所反射出来的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照这面镜子,我们能看到(能问责的)只有我们自己另一方面,假定广告是促变因素,这就意味着广告能够改变我们对某个商品的认识、看法,并且最终能极大地影响我们消费的选择。所以,倘若这个假定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行为方式便可归咎于广告的失误。我爱看各种电视真人秀:各类烹饪类节目(厨艺大师节目是我最爱的),也喜欢“房产兄弟”(ProertyBrother,电视装修节目)、“购房人”(HoueHuterIteratioal)、“创智赢家”(SharkTak,发明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Idol),“清唱团”(TheSig-Off,唱歌比赛节目),以及“好声音”(TheVoice),以上这些都是我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我不爱看“甜心宝贝一家亲”(HereComeHoeyBooBoo),但是250万的观众都喜欢(对于一档有线电视节目来说,这样庞大的观众群可谓惊人)。这档节目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它稳固的观众群体却吸引着大批的广告商。毫无疑问,这档节目正在开拓观众市场、剥削老百姓。就算是节目中的那些广告一样透着低俗,也是意料之中。“甜心宝贝4,广告与社会导论一家亲”就是广告作为社会镜子的典型例子。关于广告是否为促变因素,上述提及的通用公司广告就是很好的范例。人们起初对电灯泡并没有需求意识,但广告让他们产生了欲望,因而人们还是接纳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这不正说明广告就是人们想法的促变因素吗?人们有了电器,待在室内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以前的长廊小憩邻里往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当然,这不全都是广告造成的后果一但是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l984年,超级碗的苹果公司麦金托什(Macitoh,苹果公司生产的一种型号的计算机)广告,激发了人们对计算机的全新认识。这样的广告自然也是促变因素。(好吧,你可能会说,这也反映了人们的变革预见性,因此也是社会的镜子,问题开始变得复杂了)上述例子反映出这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广告已经开始改变了他们的购买行为,进而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称他们有的朋友现在喝伏特加特酒,仅仅是因为看到了那些时髦、充满艺术灵感的广告。当然,他们并不认为广告已经影响到了每个人,仅仅影响了他朋友而已(这种影响被称为第三人效果,整本书的理论基础正是这种非常有趣的媒介理论)。许多人争论觉得广告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广告致使很多未成年人学会抽烟。你将会在本书第五章读到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确实,广告是一种促使人们行为发生改变的因素。如今,在这一点上,你也许正在想:这答案很明确啊。它两者都包括!广告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们行为的促变因素。说得不错。但单一地针对一方观点的话就会变得更有意思、更具有启发性。当我在第一节课上向学生们问到这个问题时,通常他们开始就给出了这个经典的答案:“两者都有”。我让他们阐释这个结论却没有得到有意思的观点;如果让学生们试图解释“其中的一个方面”,几分钟后他们却放弃了,耸了耸肩并说道:“那好吧,我知道就是如此,但解释不出来。”接下来,我会告诉他们只能选择一方观点,每个学生必须只能给其中一方投票。我让选择“广告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同学站在教室的一边,而投票给“促变因素”的学生站在教室另外一边。然后我让他们来告诉我为什么他们选择站在教室的左边(或者右边)。终于,他们的答案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我的学生们真的开始去思考问题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引言5论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正在学习并成长。那些将是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是关于争论的考察,基于不同视角,然后选择一个方面。我们直觉地知道两方面各有所长,但如果我们愿意主张只坚持一方,我们从两者中将会学会更多。尽管我们主张坚持我们本不相信的一方,但我们乐于从与另一方争论中学习更多知识。市面上已经有许多关于广告对社会影响的好书。这本书与之不同的是,一直沿着“争议和影响”这样的脉络组织文章。我曾经邀请一些广告专家们去写关于这些有争论话题的文章一但是他们所写出的文章都从一个视角出发。我发现当我读这些文章时,我将会被第一个争论所劝说一接着被第二争论所劝说。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文章,就会使这些话题纷繁复杂,难理头绪。写这本书的想法就诞生于我在教堂山的北卡罗莱纳大学执教广告课的过程中。我让我的学生们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让他们就针对这些话题进行辩论。我让他们组成团队,暂且搁置他们对特定话题的个人看法。事实上,如果我知道他们开始对一方观点有了深刻认识,我就会把这些学生放在对立的战队里。在进行话题研究和试图去开展不同的争论后,他们也将会明白另一方也有可取之处。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他们开始理解,从事广告需要有多重视角去看待,以及面向社会科学很多其他学科亦是如此。我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2005年所教的最后一个班级一学生们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都全神贯注地接受,并深刻思考观点。这是我执教该大学中最喜爱的一个班级。在他们探索、寻找答案的同时,他们也帮助我再次变成一个学生。这40个学生的每一个人都帮助我对广告有了更多批判性的思考。我真心地感谢他们每一个人。关于第二版对第一版的调整本书的第一版《广告与社会-争论与结果》(AdvertiigadSociety:CotroverieadCoequece)已于2009年出版。在第二版中,可以看到有些内容已经作出了调整,而有些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我将内容部分分为“持续性问题”和“新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持续性问题”已经因扰社会许久,而且极有可能在今后还需深人研究下去。比如广告中的情色元素、香烟广告以及广告中的刻板印象等,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6广告与社会导论在第二版,诸多新问题将被拿来进行探讨。第十二章提到的新闻环境下的广告就是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前几年才刚刚严令禁止广告的领域如今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告。这反映了当今媒介环境下的商业现状,但这就是合理的吗?在第十章提到了社交媒体中的广告问题,这也是新问题的一种。当广告开始渗入Face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中,反思我们接触到的广告渠道,是不是应该注意个人隐私问题呢?我将一些原版的文章做了修改,又增加了全新的文章(即使它还是个“持续性问题”)。我也将每章末尾处的思考题做了调整,为读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灵感。然而,从多个视角看待这些争议性问题,是两个版本共同的特点。第二版的文章是否更打动你,由你说了算。思考题1.回想你最近或是从前看过的那些不错的广告,这些广告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觉得是什么要素让你记忆犹新呢?2.如果你能够将广告作些调整,你认为都包含哪些方面?请列出一个清单来。倘若你有能力使得你写下来的每一处改进都被实现,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如果你只能为广告制定一条法律条文,这个法律条文内容将会是什么?请说明你的原因。4.尝试列举某个广告曾改变了你的习惯或是对商品的看法。如果它未曾动摇你,那么你的朋友如何?广告是如何有效做到这点的呢?5.你和你的朋友有没有特别偏爱哪款可乐?如果是这样,不妨做一次“盲选”实验(比如可以比较一下无糖可口可乐和百事无糖可乐),看看是否存在什么差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拓展阅读Berger,A.(2007).Ad,fad,adcoumerculture:Advertiig'···试读结束···...

    2022-10-08 电子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配套实训张倩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书

  • 《口腔临床医学导论》樊明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口腔临床医学导论》【作者】樊明文主编【页数】239【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ISBN号】7-04-013365-2【价格】25.00【分类】口腔科学(学科:医学院校)口腔科学【参考文献】樊明文主编.口腔临床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图书目录:《口腔临床医学导论》内容提要: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本书介绍了口腔疾病生物学基础、口腔检查及病历书写、口腔症状和体征、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等内容。《口腔临床医学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口腔医学概论“口腔医学”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特别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口腔医学”的学科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专业实现了它的合理分化。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医学学科专业目录,医学专业分化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六个一级学科。口腔医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其内涵逐渐深化,形成了一个由基础到临床的独立口腔医学体系。目前口腔医学专业招生的院校已达40余所,其中部分院校的医疗、教学、科研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一、口腔医学历史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实际上,有人类以来就开始有口腔疾病存在。从考古学研究中已证实了龋病的早期流行情况。但最早见诸文字的记录则属我国14世纪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龋病记录象形文字以“虫”字和“齿”字合并组成“龋”字。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口腔医学的记载。在古希腊、印度、埃及的医学书籍中也有一些关于口齿疾病的描述。我国比较正规的口腔医学知识已反映在《诸病源侯总论》、《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书籍中。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关口腔医学知识的介绍一直不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医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几项治疗和预防措施,其设计和构思与现代医学观点近似。如在内蒙古赤峰发现的辽代跗马墓中出土的植毛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植毛牙刷,时间约为公元9一11世纪,而欧洲在17世纪才开始有植毛牙刷问世。二为银汞合金的应用,在唐代苏恭(公元655年)《新修本草》一书中,有关于银膏的记载,其配方类似近代在牙科治疗中广泛使用的银汞合金。三为碑剂的应用。近代口腔治疗中的三氧化二砷为失活剂,用来治疗牙髓疾病。而在我国汉代张仲景(公元2世纪)已开始使用雄黄治疗牙病。雄黄含有砷剂,而欧洲使用砷剂却是19世纪才开始。虽然我国古代医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风格,但上述器材和药物的应用应该不属偶然,这是实践医学的结晶。我国首部有关口腔医学的专著为明代薛已出版的《口齿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逐步进入科学殿堂,形成了一门学科。自16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在镜下发现了大量口腔微生物,进一步推动了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18世纪法国牙医师Fauchard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首先将牙科学知识系统化,提出了牙科学的概念,1728年出版了第一本《牙外科学》专著,使之形成一门学科。1842年,牙医C.Log率先在乙醚麻醉下施行颈部肿瘤切除,开创了麻醉手术的先例。1844年,H.Well采用笑气拔牙。口腔科医师在麻碎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推动了麻醉学、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美国牙医师W.D.Miller(1889年)在德国工作期间对龋病、牙周病的细菌学病因进行深人研究,提出了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该学说对龋病研究至今仍有参考价值。1895年,G.V.Black提出了龋齿的5型分类法,该法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一直沿用至今。科学家为人类所作的突出贡献永远激励着后人。Hayole和Harri于l839年在美国创建了巴尔的摩牙医学院(BaltimoreCollegeofDetalSurgery),,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牙医学院,该院所建立的牙科博物馆目前是世界上资料最完整的牙科博物馆。2第一章口腔医学概论二、战国说代口腔医学的形成我国近代口腔医学形成的标志是191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创办了牙科系,1919年扩建为牙医学院,7年后使我国有了第一届具有大学背景的牙科系毕业生。此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震旦大学牙科系(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牙医系(1935年)、北平大学医学院齿学系(1943年)等牙科院校,但直到1948年,我国仅有正规口腔科医师不足1000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视口腔医学的发展,于1960年开始筹建了10所口腔系,但此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刚刚筹建的口腔系先后停办,仅余下今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前身湖北医学院口腔系。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口腔医学事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各医学院校纷纷兴办口腔医学专业,目前全国的口腔医学院系已逾42所,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学科层次逐渐形成,现在我国已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系列。196年,口腔医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口腔医学会并独立成为一级学会。三、口腔医学的研究内客我国口腔医学专业的建立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在1949年前的牙科教育体系和内容基本上为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以牙科学基础和牙科临床内容为主。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全盘苏化的过程,在此期间,牙科系改名为口腔医学系,其学习内容更偏向医科,基础课与医疗专业基本相同,临床学科则简化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矫形三大学科。1980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批学术界精英走出国门,主要是去发达国家学习,吸取先进经验,其中一部分学者已先后回国服务。近年来在他们的倡导下,对我国的口腔医学学科设置、界定内容进行了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了一门与国际接轨但又不乏我国特色的口腔医学体系。对学科实行了合理分化。如口腔内科学分化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医学等。口腔颌面外科学继续保持其接近临床医学的特色,不仅讲述牙颌疾病,还包含了颌面外伤、肿瘤、颞颌关节疾病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口腔领面外科学。口腔基础医学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和分化。目前已开设的学科和课程有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生物学等。口腔生物学作为口腔临床与基础课之间的桥梁课程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我国口腔医学的学科分化已基本形成,但还不够完善,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学科的分化和构成将日趋完善。口腔医学所含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拔牙、补牙、镶牙外,由于分科细化,研究内容更加细致,内涵更加丰富。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使大多数患有龋病及其并发症的患牙得以完美治疗,术后可维持终身;贵金属制作的固定义齿,美观耐用;烤瓷牙修复体可以假乱真。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可以在口腔科得到根治;颜面部外形在口腔正畸科和正颌外科医师的帮助下可以旧貌换新颜等。口腔医学的概念大大跨出了牙科的范围,增加了新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事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引进口腔医学领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义齿(CAD、CAM)已使义齿制作更加人性化。几千年来人类罹患的龋病持续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综合防治的措施下,部分发达国家发病率已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人类在预防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使人类完整牙列的维持时间延长,具有完整牙列的人群不断扩大,相应地将会改善口腔及消化系统功能,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让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形成,口腔医学研究也随着生物医学进展节奏不断创新。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手段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不断引人口腔医学领域,使口第一章口控医学概论腔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推动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口腔医学体系中目前已形成的学科可分为两大类,即基础口腔医学和临床口腔医学。基础口腔医学目前已分化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物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和颌学等学科,而临床口腔医学则包括下列学科。牙体牙髓病学学习内容为幅病、牙髓病、根尖周组织疾病及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周病学是研究牙周围组织疾病的学科,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儿童罹患的所有口腔疾病。口腔黏膜病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多种疾病,还包括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口腔颌面外科学是目前口腔医学领域中最大的学科,包括口腔颌面部炎症、肿瘤、先天畸形和后天缺损等。口腔修复学包括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和颌面部修复。口腔正畸学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病因、病理、诊断、矫治设计,对先天牙颌畸形进行矫治。采用固定矫正器或活动治畸器、功能性矫正器等。口腔预防医学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病和预防的学科。(樊明文)第二章口腔疾病生物学基础学习目标了解口腔基本结构及软、硬组织解剖特点,掌握牙的组成、分类与萌出,了解唾液及其功能,熟悉口腔微生物的概念及分布。重点内容提示口腔由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构成,口腔领面部由多种软、硬组织组成,行使多种复杂的功能。从肉眼观察,牙体分为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根据形态特点,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牙又分为乳牙与恒牙,牙均按一定的顺序与时间萌出。睡液是口腔唾液腺所分泌,主要含水、矿物质、蛋白质和酶,睡液是口腔行使功能必不可少的保证。口腔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构成口腔正常菌群,当口腔微生物比例失调时可导致疾病发生。第一节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口腔领面部疾患常累及该区诸多组织器官,了解领面部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把握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选择相应的诊疗方法。本节从应用解剖出发,重点描述面部皮肤与口腔黏膜、上下颌骨、肌肉、神经、诞腺、颗下颌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特点,领面部血管与淋巴的解剖因篇幅所限省略。一、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一)面部皮肤皮肤覆盖于领面部表面,在口、眼、鼻等腔孔处逐渐移行为黏膜。皮肤具有屏障作用,保护头颈部组织器官,并有感觉、分泌、吸收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体内某些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可通过颌面部的皮肤反映出来。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在真皮内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维持着皮肤的张力。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束在真皮内按一定的方向排列,形成了张力线,在头颈部分布有定的规律性;其中有两类张力线多见:一类是面部的习惯张力线,如前额、眼脸和口周的张力线;一类是皮肤松弛线,如颈部水平环行线。另外,皮肤有自然的屈曲线,常表现为皱纹。一般张力线与皱纹在头颈部许多区域是平行的,手术时应尽可能沿皱纹线或张力线切开。(二)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一般分为三种:1.被覆黏膜指覆盖在颊、唇、前庭沟、口底、舌腹和软腭部位的黏膜。这类黏膜表面无角化,其黏膜下层较为疏松、富有弹性、易于移动,以适应下颌、唇、颊和舌的运动。2.咀嚼黏膜覆盖在硬腭及部分牙龈表面。黏膜表面角化,可耐磨擦和承受咀嚼压力;其固有层直接或借黏膜下层与骨膜相连,不易移动,难于与深面的骨膜分离。第一节口腔领面部解剖特点3.特殊黏膜覆盖在舌背表面,具有咀嚼黏膜的功能,黏膜角化,但无黏膜下层。界沟将舌背黏膜分为前2/3和后1/3两个部分;前2/3的舌背黏膜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除叶状乳头位于近界沟处的舌体侧面以外,其余的乳头均位于舌背面。除丝状乳头司一般感觉外,其余均可感受味觉。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敏感,舌体后部对苦味敏感,舌前2/3对咸味均敏感,以舌尖尤甚。舌后1/3的黏膜呈结节状隆起,其深面为舌扁桃体。舌黏膜在形态与结构上的病理改变常可反映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二、上领骨和下领骨(一)上颌骨上颌骨(maxilla)在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参与眼、口、鼻、颗下窝、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上颌骨的牙槽突为全身骨骼系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其生长和退化与牙的发育、萌出、咬合、牙的移动以及恒牙的存留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牙槽突的变化反映骨组织的改建过程,即破骨与成骨的平衡过程。根据牙槽突这一生物学特性,对错位牙施以适当的正畸力,促使其向正常位置移动,从而达到牙列排列整齐并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当牙列缺失后,因缺少生理性刺激使缺失处的牙槽突不断萎缩吸收,牙槽突高度逐渐降低。(二)下颌骨下领骨(madile)是颌面部骨中惟一能动的骨。下颌骨的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为下颌支。下颌支的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之一,该处如在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损伤或破坏,将影响下颌骨的生长,导致颌面部骑形。下颌骨呈弓状,颏孔区、正中联合、下颌角和髁突颈部为其薄弱部位,易发生骨折。下颌骨的血供比上颌骨相对要少,且周围有致密的咀嚼肌和筋膜包绕,因此在炎症时脓液难以自然引流,易发生骨髓炎。三、咀嚼肌与表情肌(一)咀嚼肌咀嚼肌包括左右成对的咬肌、颢肌、翼内肌和翼外肌,有的把舌骨上肌群也包括在其中。1.咬肌又称嚼肌,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并使下颌骨作微向前伸和侧方运动。2.颞肌呈扇形,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参与下颌侧方和后退运动。3.翼内肌位于颢下窝和下颌支的内侧面,主要是提下领骨向上,参与下颌侧方运动。4.翼外肌位于颞下赛,有上、下两头,上头较小,部分纤维止于颗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盘;下头较大,纤维止于髁状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主要作用是牵拉髁状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并下降,并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5.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到下颌骨、颅底之间;其中参与下颌运动的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二腹肌牵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运动。···试读结束···...

    2022-10-07 口腔科学 图书推荐 口腔科学 图书分类

  • 《消防工程导论》陈长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消防工程导论》【作者】陈长坤主编【丛书名】“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页数】238【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111-65007-2【价格】36.00【分类】消防-工程-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陈长坤主编.消防工程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消防工程导论》内容提要:本书共3篇,分11章,系统地介绍了消防工程的学科特点以及涵盖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技术性。在内容方面,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点,介绍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概况、火灾科学基础、火灾探测基础、建筑消防、隧道及地下工程消防、工业消防、城市消防以及森林与草原消防等消防技术基础知识,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经济以及消防文化与教育等内容。本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介绍浅显易懂,主要作为高等学校消防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消防工程导论》内容试读第1篇消防安全基础第1章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概况1.1消防工程简介消防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人类从学会用火,就开始了与火灾的斗争,需要考虑防火、灭火等问题,探索火灾的规律和防火灭火的方法。消防工程与技术也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消防安全的目的是不变的,保障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宗旨也始终不变。但是消防的对象、理念、技术却在不断的变化中,也是在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消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新的时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消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火灾形势依然严峻,消防形势更为复杂,而保障消防安全工作的需要,也必然促使消防工程作为一个行业、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产生。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行业,消防工程是一个综合的行业领域,它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消防工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消防工程设计、安装、检测、维护;消防工程咨询、评估、审核、管理、监督以及消防工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等。消防工程行业所涉及的对象非常广泛,既有高楼大厦,也有跨海隧道;既涉及平常百姓的生活,也涉及大型社会活动;既有建筑火灾,也有森林火灾、矿井火灾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消防工程行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社会大众的消防意识也显著提高,人们对高科技、高质量消防产品的需求增加,各级政府对消防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消防行业体系建设的投入,这些都为消防工程行业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使消防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航空、机械、化工、军工、核工业等一大批国家骨干企业涉足消防相关产品的生产,也使得消防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丰富,档次得到了提高,这进一步促进了消防规模经济的形成。据统计,目前,全国消防产品生产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将近300亿元,产品涵盖19大类、900多个品种及上千种规格。目前从事消防行业的人员超过150万人,但行业的人才缺口仍然非常大。第1章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概况作为一个学科,消防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探索火灾规律,研究火灾预防与控制理论和技术,降低火灾导致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消防工程不仅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电子、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还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学科。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就是立足于防火灭火,保障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消防工程还不够成熟,在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这个学科还需要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随着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社会对消防工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消防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一个专业,消防工程的综合性较强,不仅要学习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掌握各类消防标准和规范,具备进行消防设计与监督管理的能力。消防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科学研究能力强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才,使其熟知消防政策和法规,掌握各类消防技术和措施,具有消防监督管理、消防工程设计和灭火救援等的基本能力。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消防工程是一项社会性与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消防安全渗透在人类生产的一切领域中,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纵观以往的火灾,尽管致灾原因复杂,但往往只因为一人一事的疏漏失误导致,因此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1.2消防工程发展史1.2.1消防的发展历程消防的发展,基本与人类文明具有同样的进程,消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而来的火灾却对人类构成的巨大威胁,消防就是在人类抵御火灾的漫长经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火灾进行的斗争贯穿着我国五千年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消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消防文化,也发展出了一套实用的消防科学与技术。我国有文字史以来,关于火灾的最早记录是在《甲骨文合集》中,公元前商代,奴隶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仓。自古我国的政治家、法家和思想家就非常重视火灾的防范和治理。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视消防为关系国家贫富的大事,并提出“修火宪”的主张。春秋晚期孔子所作的《春秋》及经典史书《左传》记载火灾共计23次,数量之多,开创了国史记载火灾的先河。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所著的《墨子》一书,在防治火灾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技术措施,既有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消防技术规范的萌芽。消防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全民安全的重要工作。消防安全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而“御灾防患”也是各级地方长官的主要职责之一。汉武帝、明成祖等均曾因为火灾而下诏自我检讨,而清朝乾隆消防工程导论皇帝颁发的有关火灾的诏书,仅由《中国火灾大典》收录的就有54份。我国诸多地方官员,如汉代的廉范,唐代的杜预、柳宗元,宋代的陈希亮,明代的何歆以及清代的林则徐等,都因在地方治理中重视火灾防范,做出较为突出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称颂。我国古代的消防管理一般与治安机构设置在一起,并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城内均按各街道设置了街亭;唐代的长安建有“武侯铺”的治安消防组织,这些都是城市基层的治安消防机构,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或警亭,具有预防和扑灭火灾功能,在全城形成一个治安消防网络系统。北宋的开封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个制度,并由国家建立了城市消防队,该城市消防队,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职能方面,都与现代的城市消防队有很多相似之处。南宋年间,成立了救火会等民办或商办的消防组织,这些民间消防组织在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清代末期,一种新的消防组织形式创立形成,即消防警察。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我国第一支近代消防警察部队。1911年,北洋政府设立了京师警察厅,厅内设消防处。但各地消防队伍的发展仍然缓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许多县仍未设立消防队,一些城市的消防队的数量也很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消防事业的发展,把消防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消防组织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8次变革:①接收改造,建立消防民警编制阶段(1949年);②中小队长以下人员实行义务兵役制(1965年);③消防民警改由军队代管(1969年):④恢复公安机关领导(1973年);⑤消防中队干部实行兵役制(1979年):⑥干部战士全部纳入中国武装警察部队编制序列((1983年);⑦公安部领导下的公安消防部队(1985年):⑧公安消防部队转制,整合至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2018年)。建国70年来,我国的消防法制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各地人大、各级政府也都相继制定了消防法规、规章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消防法律体系,这些法规、规章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将全国实行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连同从解放军接收的内卫部队,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这一重大体制改革,于1983年1月在全国实施。消防部队纳入武警序列后,部队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消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火灾数量日渐增加,消防治理、消防组织机构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消防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1998年颁布实施,而后又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为21世纪消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同时,我国还制定了多部消防规章和消防工程国家标准与规范。这些都为消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2年,我国社会消防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正式建立,进一步健全了消防体系,大力促进了消防行业的职业化、规范化与社会化,并引导了更多社会技术人员加入到注册消防工程师的队伍中来,促进了消防队伍的壮大与健康发展。2018年,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消防部队转制划归应急管理部,将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的作用。一系列消防相关的法律及规范的先后出台,不仅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和社会单位第1章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概况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强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新时代消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回顾我国消防的发展历程,消防事业成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事业之一。特别是现代化的发展对消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保证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防事业必须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可以预见21世纪将出现更多更新的消防设备和器材,使现代消防事业如虎添翼。1.2.2消防工程教育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等学科领域快速发展,为消防工程学科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19世纪中叶火灾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的发明,以及20世纪中期各类性能先进的防火设备的大量开发与应用,使消防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时,火灾试验手段的提升,也为火灾机理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19世纪,柏林、罗马的一些大学开设了防火工程等相关专业,而直到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才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消防工程系,从那以后,消防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进人了高等学府。1973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立消防工程系,并于同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消防工程专业教育在国外得到很快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大学开设消防工程专业,进行正规化的学历教育,并设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伊利诺斯理工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以及波兰的中央消防学院等。我国消防工程专业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解放,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口有所增加,人民安居乐业。但是,由于火灾因素相应地增多,人们对火灾的认识不足和抗御能力低,导致消防专业力量不能适应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消防工作越来越重视,1983年,我国为了推动消防事业的发展,特遣人员到苏联学习消防工程和消防管理专业,以培养专业的消防人才。1985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消防工程系开办了国内第一个本科消防工程类专业,开启了我国消防工程专业高等学历教育。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消防工程专业纳人工学大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非军事院校成立消防工程专业。截至2020年6月,已有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常州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新疆工程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本科专业。其中,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已获得消防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南大学已获得消防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也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培养消防工程方向的人才。另外,随着我国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建立,更多社会技术人员加入到注册消防工程师的队伍中来,而相关消防培训机构也承担着这部分社会化消防工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消防工程专业培养的不是单纯的灭火人员,而是适应当今消防工程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对消防教育越来越重视,欧洲某些大学将消防专业教育同物理、化学、建筑、电气、管道工程教育结合起来,丰富了消防专业教育的内容。基础科学的5消防工程导论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消防领域的技术发展,更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将高新技术运用于消防工程领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消防工程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而且许多国家为推动发展将消防纳入国家建设的已完整体系。1.3消防工程学科概况1.3.1消防工程学科的特点从学科角度讲,消防工程是一门研究火灾发生与发展规律及火灾预防与扑救理论和技术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电子、信息学、灾害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还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等众多社会人文科学学科。消防工程学科是以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等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针对建筑火灾、工业火灾、森林与草原火灾等形成有效的科学防火与灭火的科学方法与工程技术,如图1-1所示。消防工程学科的根本目标是尽量减少直至消除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该学科的发展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防止火灾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社会及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学消防燃烧学化学工程热力学消防法规法学数学传热学防火理论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消防给水工程电子火灾保险自然科学学科消防工程灭火技术社会人文科学学科防排烟技术建筑管理学信息学火灾调查方法与鉴定火灾救援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消防工程概预算火灾风险评估生理学哲学火灾自动报警灾害学图1-1消防工程学科消防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必然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消防工消防管理程专业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为保障安全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科技支撑以及专消采用消防科学技术业人才。从本质上说,消防工程是以火灾科学为基础,立足工程防火灭火安全于防火灭火安全,采用消防科学技术,服务于消防管理的一门学科,如图1-2所示。础火灾科学消防的宗旨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这也衬托出消防工程学科在防火减灾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当前的消防科图1-2消防安全框图6···试读结束···...

    2022-10-03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教育神经科学译丛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PaulHoward-Jones|(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神经科学译丛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作者】PaulHoward-Joe【丛书名】教育神经科学译丛【页数】243【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444-9166-2【价格】59.80【分类】教育学-神经科学-研究【参考文献】PaulHoward-Joe.教育神经科学译丛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教育神经科学译丛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内容提要:本书探讨教育者、科学家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在教育神经科学上的概念、话语体系及哲学理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并在关于学习的不同观点之间提供有意义的连接,提出这种连接必须达到两个目标:提升科学与教育两个领域的知识与理解。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神话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将生物、社会和实验结合起来理解人如何学习,介绍教育神经科学的跨学科概念,建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说明教育神经科学的方法如何提供人类学习的全面图景。《教育神经科学译丛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内容试读O第一部分情境第一章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现如今,众多教师、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都认为,神经科学正3在为与教育相关的脑科学知识提供众多见解。随着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的增多,人们也呼吁教育领域更多地关注这些研究结果。这一信念促使一个全新的知识产业兴起,本书的第五章至第九章将对此领域进行批判性的探讨。然而,在此之前,明确这种热情背后的科学依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到底有哪些观点,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会与我们改善教与学的努力有关?在本章中,你将看到一些“唾手可得”的成果,也就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可能最易于应用的这部分成果,例如,理解神经科学中的哪部分内容与教育领域感兴趣的主题最接近。本章的回顾并不详尽,而且随着神经科学新发现的数量逐年增加,它可能很快就会过时。但是,它仍旧为“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的观点何以能如此令人振奋提供了一些见解。另外,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还可以大致了解这些观点对教育机构及机构以外的其他领域,产生潜在影响的广度和多样性。注意:在本章或其他章中,你将遇到一些诸如“脑区”“脑加工”等的专业术语。非专业读者可参阅附录1和附录2,附录1简要解释了一些神经解剖学知识,附录2是术语表。4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一、脑发育状况我们的脑具有可塑性,这意味着脑的结构和联结可以因经验而发生改变;然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是在儿童期,并且会持续到青少年期。人们对理解脑发育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这可能表明,脑在回应包括正规教育在内的多种环境刺激①的准备状态上是不同的。因此,本章将简要回顾我们的脑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1.生命早期的脑发育状况我们在成人期所拥有的绝大多数神经元,早在母体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内就形成了。其中,海马和小脑这两个区域中的神经元在出生后仍然会继续产生。尽管神经元对人类学习的重要意义仍然不明晰,但是有证据表明,海马部位的神经发生(eurogeei),即神经元的产生,甚至会持续到成年期。学习过程更多地与突触的可塑性一神经元之间联结的变化有关,而与神经元的产生关系不大。这些变化起伏不定。出生后,突触发生的数目大量增加,也就是联结大量形成,因而婴儿脑中的联结数量要超过成人脑。随后是一波突触修剪,联结被削减。这些变化在脑的不同部位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着。例如,在视觉皮层中,联结的数目大约在出生后8一10个月时达到顶峰,而在额叶和顶叶皮层,从青春期开始,联结数目逐渐减少,并在18岁左右甚至更晚时达到成人水平(HuttelocheramDaholkar,1997)。以这样简单的方式来描述,这些变化似乎已经由基因规划好了,但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看法不同。有人认为,由于DNA中的编码指令具有单向作用的特点,因此DNA在发育结果中起独特的因果作用(Plomietal.,2007)。一些特定的基因,例如那些与阅读障碍有关的基因确实已经得到确认(Paracchiietal.,2007),除此之外得到确认的还有对学业成就和认知能力等领域具有重要遗传作用的“一般基因”(Plomiet①神经科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生物预设(如基因组中的编码)和环境(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这个词涵盖了许多问题,从摄人营养和毒素到教育和家庭所提供的个人经历)的角度来考虑先天与后天之争。第一章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l.,2007)。这些有价值的发现可能使得遗传指标有助于为所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设计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与个性化医疗逐渐放弃“一刀切”(oeizefitall)的治疗方式情况类似(Arahametal..,2005)。然而,这些指标仅仅表明可能的而非必然的结果。在分子生物学中假定的一条单向的规则一DNARNA→蛋白质一是成立的,其中继续形成脑中生物结构不可或缺的蛋白质,由中介核糖核酸(RNA)转录得到。然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所偏好的当代神经建构主义理论拒绝承认,这一基因中预先存在的信息的成熟变化过程(Joho,2004)。相反,它假定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双向的,其理由是,蛋白质也能够反向作用于RNA和DNA,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中,RNA能以逆转录的方式改变DNA(Gottlie,2004)。此外,这些过程还会受到客观存在的各类环境的影响。所以,甚至在基因活动的层面,与环境、经验的交互作用很可能在脑的正常发育中起关键的作用。我们的基因影响了我们是谁,而非规定我们是谁突触发生增多和突触修剪这两个阶段都能体现个体对学习过程的敏感性逐5步提升,并且可以解释所谓的敏感期,在该时期内,我们更容易学会特定的内容。未来我们有可能确定与不同教育领域相关的认知功能的某一方面的敏感期,但是现在我们关于人类发展敏感期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并且仅局限于基本的知觉功能。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如果我们在出生后6个月内没有接触到新的语音,那么我们就不会拥有识别这一语音的能力(Kuhletal.,1992)。然而,认为儿童在其生命的最早期需要刺激丰富的环境的观点,并未得到神经科学证据的支持。这一神经神话将在后续章节进行更详细的探讨。2.青少年时期的脑发育状况和其他脑区相比,额叶的脑区更多地与由教育塑造的较高层次的加工类型有关,而且,直到青少年晚期,这些脑区以及顶叶的脑区仍然经历着根本性的结构变化。因此,科学研究表明,整个儿童发展时期(包括青少年期)均可以被看作是学习的特殊时期。在青春期,除了突触修剪,这些脑区发生的第二种类型的变化被称为髓鞘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负责信息输人或输出的神经元轴突结构,将由髓鞘的脂肪结构包裹绝缘,从而提升脑中信息交流的效率。在青少年时期,在额叶和顶叶区域,髓鞘形成大量增多,而在成年时期,增加程度相应减少,但这都将有利于提高该区域中神经元之间沟通的速度(Sowelletal.,2003)。基于这些6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原因,人们可能会认为,在不同加工过程中,包括注意导向、计划未来任务、抑制不恰当的行为、执行多重任务及多种社会导向任务,青少年的脑尚未像成人脑那样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心理测验中某些方面的成绩,如将面部表情图片和描述词匹配起来的任务成绩,甚至会出现“青春期下降”的现象。在该任务中,11一12岁个体的成绩要差于年龄更小的儿童(McGiveretal.,2002)。在社会交流能力中,如从他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即所谓的“观点采择”)也表现出间断性的特征(BlakemoreamChoudhury,2006Choudhuryetal.,2006)。正如对婴幼儿而言,语言敏感期与突触修剪有关一样,青少年期持续存在的突触修剪现象,也同样表明存在敏感期的可能性。例如,研究表明,在学习代数方程时,青少年激活的脑区与成人有所不同,差异在于,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多地6使用了强大的长时储存功能(Lua,2004:Qietal.,2004)。这里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年幼儿童在诸如语言等领域的发展得益于这些语言技能所特有的生物启动机制,青少年却似乎不存在针对关键阶段三(KeyStage3,KS3)①课程的启动机制。因而,正规教育和社会经验在塑造青少年脑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将风险程度看得更低,且更具可控性,并且他们比成年人或儿童更容易在一系列不恰当的风险活动一例如,赌博和服用毒品中受到伤害。合理的决策要求人们在规避风险和趋向奖励的过程之间达到平衡,该过程受到与前额叶皮层相关的加工过程的调节,而在青少年期,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是滞后的(Ertetal..,2005)。一项脑成像研究对成年人和青少年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风险决策时,前额叶脑区的激活下降,并且这种激活下降与更大的冒险有关(Eheletal.,2007)。这类研究为我们理解青少年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它们可能会影响教育界对青少年行为的看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存在潜在问题的、有时甚至很危险的儿童发展阶段(Brairdetal.,2OO5)。3.老年时期的脑发育状况脑在整个成人时期的变化虽然没有儿童时期那么大,但仍持续发生变化和①关键阶段三(K©yStage3,KS3)在英联邦议会2002年教育法案中被定义为:自大多数儿童年龄达到12周岁时开始,到大多数儿童年龄达到14周岁时结束的一个阶段。一译者注···试读结束···...

    2022-09-07 神经科学epub 神经科学 epq

  • 《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吴彦,黄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作者】吴彦,黄涛主编【丛书名】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页数】280【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ISBN号】978-7-100-18128-0【价格】65.00【分类】法学教育-研究【参考文献】吴彦,黄涛主编.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图书封面:法学教育》内容提要:《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聚焦于法学教育的性质这一问题,主要针对目前法学教育强调职业化的趋向,而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哲学、人文科学在其中的作用,主张把法学教育当作整个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予以看待。本书收录了多篇名家讨论法学教育的专论,以及与法学教育密切相关的法哲学之性质的文章,同时还收录了年轻学者有关法学教育中经典阅读的系列讨论。《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内容试读主题论文一:法学教育民主知识分子与法律—法学教育能够且应该是通识教育尼尔·麦考密克”著周国兴译出版关于英国各法学院法理学教学的调查报告是一个反思法学院中法理学教学问题的好机会。实际上,还有诸多其他做出此种反思的好机会,且事实上本文一开始也是为其他场合准备的。①承蒙编辑的邀请,其修订版作为巴内特(Barett)与亚瑟(Yach)关于英国法理学教学的调查报告的导言,刊发于《法律研究》杂志。我不得不称赞,两位作者的调查工作十分缜密,调查报告的细节翔实而丰富。本文不打算与其丰富性相媲美。两位作者表明,英国许多法学院完全将法理学、法律理论以及其他同类课程当作选修课,这是本文与该报告的首要联结点。此外,两位作者还表明,这类法学院的数量还在持续上NeilMacCormick,"TheDemocraticItellectadtheLaw",LegalStudie,2006,5(2):172-183.*尼尔·麦考密克(NeilMacCormick,1941一2009),爱丁堡大学钦定公法教授。*周国兴,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①本文初稿是1984年9月19日在爱丁堡召开的法律公共教育协会(theSocietyofPulicTeacherofLaw)年会上所做的主席报告。目前刊行版本在形式上做了大幅修改(尽管内容上没有做太大改动)。感谢《法律研究》的编辑威廉·特维宁(WilliamTwiig)教授和芝诺·班科夫斯基(ZeoBakowki)先生的慷慨建议。4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升。有人会说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甚至是可悲的趋势。理论元素作为选修课非但不恰当,它反而应当成为法律教育的基础一无论是对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律教育而言,还是对适合于所讨论之法律职业的职业教育而言。本文与该报告的第二个联结点在于法理学课程的覆盖范围这一主题。我们发现,自上一个类似调查开始,侧重点就已经在转移,这令人振奋:我们还发现,某类论者与思想流派的数量在上升,而其他论者与思想流派的数量在下降,这也令人神往。但是,即便十分欣赏此类变化的魅力,也十分欢迎它们所预示的开放思维与重点转移,我们依然可以质疑,列举研究作者与覆盖主题的传统方式是否触及了法理学问题的根源。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应该对法律哲理化的要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概念化,而不是进行此种列举。但特定的基本问题既是这一要点的基本原理,也是一切法理学结构的基本原理,而它们将顺次被提出。然而,这不应被理解为暗指应当忽略诸多其他论者与思想传统。而是说,只有当其他论者和传统的作品与我们学科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时,他们对我们问题的回答才应被严肃对待。通过谨慎地找出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更容易避免荒谬地将事实上有着不同理论关注焦点之思想流派的观点人为地对立起来。本文并不否认各种智识传统在学术事业领域内的重要意义,相反,本文特意宣传自己源出于一种具体的智识传统,也就是随后解释意义上的“民主知识分子传统”。与其说这一智识传统与教育理论相关,不如说它更与法律理论相关。我希望表明,用它思考法律教育是富有成效的,尤其是思考“法律教育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或者应当被认为是一项哲学事业(在‘哲学’这一术语的特定重要含义上)”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实际上,法律在其本质上就是一项哲学事业,适宜的法律教育因此应包含大量哲学元素。这一观,点按如下思路呈现:首先,解释我理解的民主知识分子传统及其与法律研习的关联;其次,基于民主知识分子传统,阐释我认为在合理的法律教育中,哪些法理学或法律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本质元素。民主知识分子与法律5二乔治·戴维博士(Dr.GeorgeDavie)将其蔓延于19世纪大学教育中有关苏格兰传统的开创性的、激昂雄辩的著名研究命名为《民主知识分子》O(TheDemocraticItellect)。这也是他为这一传统本身的命名。对戴维而言,苏格兰大学在其伟大时代的特质就是一种对哲学研究的承诺以及所有研究主题的哲学进路,在广博与宽厚的意义上理解“哲学”这一术语,这需要有一种研究的开放性和一般性,而这反过来又与高等教育向这块土地上的普罗大众开放并行不悖。这一传统的知识分子面向,在于奉思辨哲学为圭臬;其民主面向,在于它让所有凭借自身能力能够从中获益的人们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本文的论旨在于讨论“民主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面向。就此而言,我们不应认为所讨论的唯一问题仅仅是哲学主题在一门课程中的位置或地位,尽管它是核心的主题。我们同样也应该追问,这门课程中的其他主题应当如何以强烈的哲学关怀去教授。戴维就此给出的一个例证是1838年爱丁堡大学的主席竞选。⑧十分令人惊讶的是,这次竞选在作为主席赞助人的镇议会前公开进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次竞选以及其他类似竞选被认为是重要的公益评论问题;然而,还有更让人震惊的,受质疑主席的专业是数学。具体的争辩发生在邓肯·格雷戈里(DucaGregory)与菲利普·凯兰(PhiliKellad)之间一邓肯·格雷戈里代表数学训练与研究中的哲学偏好和苏格兰传统,菲利普·凯兰代表当时剑桥通行的更具体的数学分析进路。当这一争论达到白热化之时,逻辑与修辞学教授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Hamilto)爵士通过一篇短论加入了主席选举辩论,他在其中写道:G.E.Davie,TheDemocraticItellect(Ediurgh,1961).2Davie,o.cit.,.105-126at.120forthequotatioelowfromHamilto.6作为通识教育的法学教育如果数学教育构成通识教育学术体系的一个有益部分,那么,教授掌握文学与哲学的程度,必须使他能够充分理解其主题的关系和性质,从而能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智识增进他接着又指出:麦克劳林(Maclauri)、两位斯图亚特(thetwoStewart)、莱斯利(Lelie)与普莱弗尔(Playfair)…这些前主席们,即便他们一直不知道几何与代数,他们也会因其稀有成就而颇受赞誉。然而,数学尚且如此,毫无疑问,所有学院派的法律人也可能希望即便他们不知道犯罪、违法与侵权,他们本也可以因其他稀有成就而受到赞美。他们应当努力掌握“文学和哲学,以使他们充分理解其主题的关系和性质”,这确实就是本文的实质要旨;因为,如果法律教育“构成通识教育学术体系的一个有益部分”,那这就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法律教育构成了通识教育学术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或者实际上构成其组成部分吗?确实,1850年前后,在其鼎盛时期,民主知识分子中的伟大先知们原本对此表示怀疑一至少,就本科教育阶段是如此。法律与其他职业的或专业的学习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只有顺利修完人文学科(拉丁语学习是以文学的方式,而不是以详细的文本考证或语言学的方式)、数学与自然科学、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中的基本人文课程之后,学生才能继续修读法律课程。从此种视角来看,法律研习本身不应试图成为通识教育的实质内容,相反,它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确实,乔治·戴维书中的一位主角,詹姆斯·洛里默①(JameLorimer)一《苏格兰大学一过去、现在与未来》(ScottihUiveritie,Pat,PreetadFuture)的作者,多年来一直担任爱丁堡大学钦定公法教授一就很可能SeeDavie,o.cit.,.47-55,81-82adcomareMacCormick,"TheIdeaofLierty:SomeReflectiooLorimer'Ititute",iV.Hoe(ed),PhiloohyoftheScottihElightemet(Ediurgh,1984),.233-248,foraviewofLorimer'cotriutiotolegalhiloohy.···试读结束···...

    2022-08-30

  • 《日本诗学导论》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诗学导论》【作者】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丛书名】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页数】312【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5325-9448-1【价格】128.00【分类】诗学-研究-日本【参考文献】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日本诗学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2.图书封面:导论》内容提要:本书梳理日本诗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剖析体系结构,探究诗学范畴,并结合日本文学史发展,探索日本诗学的特色价值。日本诗学经历了对中国诗学引进、套用、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诗学概念范畴,成为东方文论乃至于世界诗学丛林中的参天大树。如果从现存的日语文献资料看,日本古代诗学偏重于纯文学形式的探讨,而对文学的本质本源、社会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较少关心论辩。但结合日本现存的大量汉语诗话及汉诗文别集总集看,上述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在著述方式上,日本传统文学创作呈现出偏重私人性和家传性质的特点,创作内容上有着杂糅并存的特征,而在文体上则出现闲散随笔化的倾向。这些诗学表现,都与日本民族文化及历史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论著对日本诗学中重要范畴所形成的两级结构,进行探索,并对日本诗学体系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这些都将成为本论著对日本诗学论述的重要内容。《日本诗学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第一节萌芽期(上古一9世纪末平安前期)从上古到平安时代前期是日本诗学的萌芽期,也是全面吸收、借用和模仿中国的历史阶段。894年废止遣唐使,可以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结束的标记,因为此事意味着日本停止了全面模仿中国,开始显露出试图创造日本独有文化的决心。从东亚历史角度看,这一历史阶段是日本从隶属于中国体制,逐步转向独立的过程。面对强大繁荣的中国,日本逐渐从朝贡关系转到力图建立对等关系;针对日本国内而言,又是推进中央集权化,形成律令国家的过程。日本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关于最早时期的中日交流情况,只能根据中国史书上的记载来了解。中国史书中最初出现对日本(当时叫“倭国”)的记载,是在《汉书》地理志中,日本人(当时叫“倭人”)定期向乐浪郡派使者。①此后,《后汉书》、《魏志》、《宋书》等正史中均有倭人遣使朝贡并接受册封的记载。②此阶段的日本与中国以册封形式确立上下宗属关系,承认中国是世界中心,日本从属于中国的天下,得到中国的认可才能对日本国内显示其权威性。但从5世纪末直至隋朝建立前的百年间,由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阶段,内战不息,中日外交关系处于断绝状态6世纪末隋朝初年,日本处于动乱,直到厩户王(UmayatoOh,574一622,又名圣德太子)积极推进统一朝政的形成。在厩户王积极外交政策指导下,日本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首次向隋朝派出了使节。大业三年(607年),又派出使节并向隋炀帝递呈国书。至此时,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力图获得与隋朝对等的关系。据《隋书·倭国传》记载,日本国书开篇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口气极为强硬。隋炀帝自然是“览之不悦”。尽管如此,次年炀帝还是遣使回访,①《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②《后汉书·东夷传》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给印绶。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也有倭国朝贡一事。《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景初二年(注:应是景初三年,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朝贡于魏国,受赐了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铜镜等。《宋书·倭国传》记载倭国五王遣使朝贡于南朝并接受册封的事。·1…日本诗学导论并与日本恢复了外交关系。唐王朝兴起后,日本愈加热心西往,多次派出遣唐使,积极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①厩户王死去后,为争夺朝政主导权,日本发生了几次动乱,其中672年的壬申之乱,对此后日本国家体制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②壬申之乱的胜利者天武天皇,极力推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作为律令国家的统治者,天皇意识到需要向国内外证明自己皇权统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因此日本朝廷开始推进编撰史书,目的就是要展示日本的历史渊源由来以及天皇的统治依据。从8世纪到9世纪,日本虽然摆脱了隶属中国的身份,但仍然以中国作为模仿榜样,试图创建一个与中国同样强大繁荣的国家。701年,日本制定了《大宝律令》,全面参照了唐朝的《永徽律》。③710年建造的平城京,794年建造的平安京,其形制、布局都模仿中国皇城长安、洛阳,只不过格局小了不少。894年,随着唐朝的衰退,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这时也正好到了日本民族意识高涨,朝廷的关注点转到国内的时刻。到此时为止,日本在全面学习借鉴中国各方面思想体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日本第一部史书、第一部和歌集、第一部汉诗集、第一篇歌论文章等,都是以中国经典作为效学模仿的对象。日本曾经长时期没有自己的文字。置身于中国主导的天下体系,日本的东亚交往必须使用汉字。到了5世纪,日本模仿中国政治体制,在形成律令国家的过程中,把积极吸收当时最先进的中国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朝政举措,并推广“文章经国”的文艺观念。学习和使用汉文成为当时及后来日本贵族官僚、文人学者的人生必修课,在各级官学机构中也设了明经道(儒教)、纪传道(中国的历史、文学)等基础科目,日本朝廷里的所有正式文件都用汉文书写。同时,汉诗文创作在日本也非常流行,在朝廷举办的各种文化聚会中,汉诗文取得了正统地位。朝廷非常重视汉诗文的态度,促使汉诗文巩固了作为“公”的正统崇高地位: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的成书时间,早于日本现①日本还通过朝鲜半岛吸收中国文化。663年,日本为帮助百济复国,向朝鲜半岛派出军队,与唐,新罗联军在白村江交战(即白村江战役)。结果日军大败,百济灭亡。此时百济的遗臣、遗民大量亡命到日本,也是一个传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②壬申之乱是天智天皇的儿子大友皇子和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之间的政权之争。最后大海人皇子打败大友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③《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律的代表,制订于唐高宗永徽年间。《永徽律》共十二篇,是唐太宗《贞观律》的翻版,也对汉朝以来的立法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律疏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理论,因而也是一部儒家化的法典。·2.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存最古的歌集《万叶集》。①9世纪陆续奉旨编撰的三本诗文集,均是汉诗集,其中包括了日本人创作的汉诗文。日本于8世纪初开始编撰史书。为记录古代歌谣,编撰者使用汉字作为表音文字,即借用汉字的音来记录日语②。此时段的表音式的汉字使用方式尚未统一,但有了文字表现形式,日本文学就从口传进入了文字记录的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日本固有的和歌,从此可以借用汉字的音记录下来,并得以流传下去。不过在日本朝廷,仍然只有汉诗被认为是具有“公”的崇高地位,而和歌只能处在“私”的次要地位。因为汉诗被认为具有公的属性,男人可以作汉诗,在朝廷等公的场合也可以讨论发表汉诗。日本汉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地位尊贵、高等级仪礼性质的表达方式,具有公家的和外来先进的属性。相对而言,和歌就只有私家的秉性,也就是地位较低,摆不上朝廷公家的台面,至于男女私下喜爱欣赏则无碍,所以是一种在私人场合中使用的感情表达方式。佛教于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很快就成为日本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几乎全民族都遵从的宗教。日本历代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镇护国家”的作用,积极推广佛教。7世纪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其中就包括了尊崇佛教的方针。在朝廷的倡导下,日本各地大量修建佛教寺院。从中国、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僧侣、日本留学僧等,先后带来了佛教的宗派典籍,也在日本列岛各处创建了许多佛禅寺院。这一历史阶段中,日本人对佛教的期待主要是在现世能够获得利益的效果③。受到唐代的《冥报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等典籍的影响,8世纪初成书的《日本灵异记》就记录了许多有关观世音应验、善恶报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上自皇族、贵族,下至庶民,说明此时期的日本佛教典籍已广泛流传到了社会下层民众之中。一、歌谣的记录每个民族的文学发展都经历了早先的口传时代。为了流传、保存、保留本族的文学作品,日本先民用歌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后来逐渐发明出自己的文字。日本实行文字化的过程,乃至日本文化、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体制的掌控。日本的文字化过①《怀风藻》成书于751年。《万叶集》的成书时间不详,但所收录的歌之中最晚的是759年之作。②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5世纪已经存在用汉字的音表示日本人的名字、地名的方式(如稻荷山古慕出土的铁剑铭)。③9世纪初,随遣唐使赴唐的留学僧侣最澄(Saichoh,767一822)和空海(Kuhkai,774一835)回国后分别创建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也强调现世报应。·3·日本诗学导论程,与朝廷的修史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上所述,日本皇室在建立律令国家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向内外宣扬其正统性和权威性的需要。为了展示其正统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早在8世纪初,天皇就组织文臣编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使其成为日本现存最古的典籍。据《古事记》序言,经历了壬申之乱之后,以保留“真实”的日本历史为目的,天武天皇(673一686在位)命令舍人稗田阿礼(HiedaoAre,654一?)诵习帝纪和本辞①。但撰录工作完成之前,天武天皇去世。711年,元明天皇(707一715在位)诏令太安万侣(OhoYaumaro,?一723)“撰录稗田阿礼所诵之敕语旧辞以献上”。712年,太安万侣献上了《古事记》。714年,元明天皇再次诏令编撰国史。720年,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问世,至此,长期以来一直靠口耳相传的日本历史,首次呈现为有文字记载的信史。②《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性质有所不同,《古事记》是针对国内读者而编的,为此编者采用了中日文混杂的写法(当时只有汉字,因此用汉字的读音,来表示日语的发音,即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而使用)。《日本书纪》则全然模仿中国史书,采用编年体,显然它是更为正式的官方史录,同时也是为了对外显示日本的文明水平,所以基本上采用了中文表述。有趣的是,记录日本固有的歌谣部分,两本书均采用汉字作为表音标示。先看一下《古事记》:此八千矛神,将婚高志国之沼河比卖,幸行之时,到其沼河比卖之家,歌日:夜知富许能迦微能美许登波夜斯麻久尔都麻麻岐迦泥弖登富登富斯故志能久迩迩佐加志卖远阿理登岐加志弖久波志卖远阿理登伎许志弖佐用婆比尔阿理多多斯用婆比迩阿理加用婆势…③①《古事记》序:于是天皇诏之:“朕闻,诸家之所赍《帝纪》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当今之时,不改其失,未经几年,其旨欲灭。斯乃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焉。故惟撰录《帝纪》,讨核《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即敕语阿礼,令诵习《帝皇日继》及《先代旧辞》。(《古事记》,《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日本:小学馆,1997年版,第20页。)②此外,713年也有诏令,要求各地编撰《风土记》(地方志):“畿内七道诸国郡乡名,着好字,其郡内所生银铜、彩色、草木、禽兽、鱼虫等物,具录色目,及土地沃瘠、山川原野名号所由。又古老相传旧闻异事,载于史籍言上。”(《续日本纪》“和铜六年五月甲子”条)③《古事记》,第84页。·4.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上文第一行,虽然“沼河比卖”(人名)是按照发音写的,但是总体的文章结构符合汉语行文语法。第二行“歌曰”以后则不同,如果仅从汉字字意来解读,完全不能理解其内容。因为这里只是将汉字作为日语的表音文字来使用。今以日语罗马字表示其发音如下(斜体是现代日语的写法):夜知富许能迦微能美许登波夜斯麻久尔都麻麻岐迦泥互登富登富斯故志能久迩迩Yachihokookamiomikotowayahimakuitumamakikaetetohotohohi/kohiokuii八千矛)/神の命灶/八島国/妻枕李右℃/遠遠L/高志の国C佐加志卖远阿理登岐加志互久波志卖远阿理登伎许志豆佐用婆比尔阿理多多斯Sakahimewoaritokikahitekuwahimewoaritokikohite/ayoahiiaritatahi賢L女本/夯月上開办L(/麗L女本/夯月上開之L(/含婚小3人苏月立花儿用婆比迩阿理加用婆势…Yoahiiarikayohae婚小c/态口通/士世…(译文)八千矛神,在八岛国里娶不到妻,听说在遥远的高志国有聪明、美丽的女人,经常去…再看《日本书纪》:于时,丰玉姬命寄玉依姬,而奉报歌曰:阿轲娜磨通比诃利播阿利登比邓播伊珮耐企弭我誉赠比志多辅妒勾阿利计利·5日本诗学导论凡此赠答二首,号曰举歌。①Akadamaohikariwaaritohitowaiedokimigayooihitoutokuarikeri赤玉)/光灶秀月上/人士言ヘ上/君装儿/貴〈商月什(译文)人们称赞明珠之美,但我觉得您的风采才是高尚非凡。第二段是歌谣部分,则仍以汉字注音,无法根据汉字字意解读。日本首次编撰史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用汉字记录日语的尝试过程。歌谣的传播效果与日语独特的发音节奏有着密切关系,用汉字标示读音固然有助于保留歌谣典籍,但这样做毕竟如太安万侣所说,有些“词不逮心”,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意往往表达不出来,更难以透彻语意的微妙。只是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产生出自己的文字系统,只能借用日本人已经很熟悉的汉字来记录和歌的发声。《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汉字歌谣记录法,直接影响到了后代日本文学的书写方式。原来只能通过口传的歌谣,可以使用外来的汉字加以完整的记录流传,虽然这样做往往有词不达意的遗憾之处,但毕竟可以通过汉字来保存较多的本土歌谣典籍,而让优美的日本歌谣流传千古。所以外来的汉字,对于古代日本歌谣的记录、保存和发展,可谓功莫大焉。二、歌集的编撰《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歌集,共二十卷,收录四千五百余首和歌,形式上包括了短歌、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等。万叶集和歌产生的年代主要是从舒明天皇(629641在位)时代到759年,②作者上自从天皇下至驻防士兵等民众。其成书年代和编撰者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经过几次编撰,8世纪后半期由大伴家持(OhtomooYakamochi,.717一785)主持完成。③《万叶集》的作品产生时代较为混杂,研究者一般将其分为四期。第一期是从舒明天皇时代至壬申之乱(672年)之前。代表性歌人大都出自皇族,如舒明天皇、齐名天皇、有间皇子、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额田王、①《日本书纪》,日本:岩波书店,2010年版,第474页。②有些歌冠以舒明天皇时代之前皇族之名,但一般认为是假托,不宜采信。不过假托也可以视为一种新的文艺意识(个人创作的才能认定为文艺)的出现。(小西甚一:《日本文学史》,日本:讲谈社,1993年版,第34页。)③从《万叶集》里的注,我们了解到当时已有一些个人歌集,但没有流传到后世。。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百科 文化战略epub

  • 《换个方法学中医》陈胜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换个方法学中医》【作者】陈胜威主编【页数】269【出版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377-6010-2【分类】中医学-基本知识【参考文献】陈胜威主编.换个方法学中医.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法学中医》内容提要:本书作者以中医整体观、系统论为依据,将临床上常用的300多个方剂整合为30多个,并用30年来的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系统化的通治方优于常规的分型论治,既简化了辨证论治,又减少了辨证论治的失误。本书以五脏为中心,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肿瘤等各科疾病均采用通方系统论治法,对各级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务人员、广大中医爱好者都是一本难得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只要学会系统化的辨证方法,即可以驾驭各科临床杂病。《换个方法学中医》内容试读绪论论构建中医系统化诊疗模式21世纪之初,中医迎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中医药法》的颁布,令中医界欢欣鼓舞。今逢盛世,当思来之不易。然而面对强势的现代医学,中医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现代中医所面临的现实是:投医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投医环境、疾病种类及现代人的体质状况等,都与古代人有显著的差异;现代中医所接诊的病人,不是伤寒病、传染病和创伤,而是经过西医反复治疗不愈的诸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病。现代医学都没治好的疾病,中医能治好吗?患者是带着一大堆诊断报告资料来投中医的,中医若没有真本领能行吗?中医确实走进了历史的拐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医的路怎么走?怎样正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的特点?怎样解决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对称的矛盾?社会上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名医和明医,不然,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呢?21世纪开始,人类医学从分析、还原时代向整体、系统医学迈进。中医原本就是整体系统医学,是否还要经过还原分析,再进入系统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初,诸多专家已经明确了中医发展的大方向是走独立自主的整体论系统思维之路,但30多年已过,中医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中医系统论应用与实践总结研究欠缺方面。中医要实现现代化,构建中医诊疗系统化模式是一条捷径。医学研究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即整体、还原、系统这三种形式。中医学的方法属于整体论的方法,是在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医学。003绪二医学从分析还原论向整体观系统思维转变主流医学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从人体解剖、病理学、神经、细胞分类、影像查验技术、DNA的双螺旋结构,到近年基因组序研究成果斐然,但归根结底仍然是研究有形的结构,在显微镜下,向无限小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只研究了可视的有形部分,而生命体还有不可见的经络和精、气、神,解剖学只是观察尸体的结构,用来研究活体生命,属纯生物医学。生命体是由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组成,单纯去分析物质结构,而忽视了能量的变化是现代医学的致命缺陷。人体的诸多疾病一开始多为功能变化,即如民间医生潘德孚所言:“人体有病是生命病了,而非是身体生病。”确切地说,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精、气、神的功能失调,而非器质性改变。为什么50年来我们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好?主要是没有从生命的功能去研究,检验分析生命的量化指标全是结果,而非形成肿瘤的病因。21世纪,医学已经从分析时代向系统化时代迈进,医学的发展模式是还原一整体一系统论,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最终发展方向均为整体系统思维。现代系统论是在还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因此发展系统论整体医学是中西医共同的目标,医学正从分析还原论向整体系统思维观转变。中医系统思维与现代系统论不谋而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已从分析时代进入系统化的时代,系统论、控制论、全息论等现代技术都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医学在2000年前就应用了系统科学,再一次证明中医005换个方法学学的理论属超前的科学,西医学当发现分析还原医学的缺陷,也将从还原分析法向系统科学靠拢。中医的理论基础,藏象、经络、理、法、方、医药都渗透了系统的性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早在20世纪80年方速成代初就提出:“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一定要有系统思维,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而非西医,西医将来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菲将系统论定义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多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就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物质组成与能量组成都由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而成,故均可称之为系统。”人体的物质结构与能量运行因其由不同的层次相互连接而成系统,但由于肉眼感官的局限及研究方法论的差异,则出现了不同的医学体系。现代系统科学的许多原理,如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动态原理等都可以在中医学系统思维中找到证据。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可随意分割,强调“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心物一元”,辨证论治也是整体决定局部,中医阴阳五行、生克乘侮、十二经络、寸口脉法、六经辨证论治皆证实,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看病也是利用“黑箱原理”,不去看解剖结构,而是司外揣内、取类比象,中医一般不主张剖腹、动刀,用针药结合的办法即可解决,不用手术切开的办法,在中医的眼里切割的办法是违背人体的整体性原则的。中医认为人体是缩小了的宇宙,天、地、人是一个稳态平衡,治病就是调和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稳态有序,人体则无病:人体生病的原因,现代系统论认为是“失序”而为,与中医的“失和”意思类似。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纠正失序,中医认为阴阳偏颇使系统之间趋于平衡则人体为健康态。中医属形而上医学,属道术的结合体,中医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临证是灵活多变、方随证变、证变则法变、随机应变、圆机活法、知常达变。所以中医治病常常是法无定法、方无定方量无定量,强调三因制宜,一证一方,与现代系统论的动态原理类似。但只要证相同,中医也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中医系统化诊疗模式是抓006···试读结束···...

    2022-08-19 方法学书籍 方法论相关书籍

  • 《中医养生文化导论》梁少帅,苏亚哲,徐苏林,孙晓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养生文化导论》【作者】梁少帅,苏亚哲,徐苏林,孙晓红著【页数】267【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3【ISBN号】978-7-5132-4011-6【分类】养生(中医)-文化【参考文献】梁少帅,苏亚哲,徐苏林,孙晓红著.中医养生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3.图书封面:导论》内容提要:《中医养生文化导论》对中医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既注意反映中医养生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突出中医养生的特点,又注意吸收国内外新研究成果,体现先进性与时代感的有机结合。《中医养生文化导论》包括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指导、中医养生文化的主要形式、因时制宜的养生方略、因地制宜的养生方略和因人制宜的养生方略等内容。它既是中医养生文化内容的系统阐述,又是中医养生实践的指导范本。《中医养生文化导论》内容试读…””绪论·1绪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取能够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养身体的活动。历史上,我们的先辈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提出和发明了一系列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并使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或民族、企业、家庭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以及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内容。文化的基本内涵,既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也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创造物。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中医养生文化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的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养生活动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作“养生之道”。一、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简史从历史上看,中医养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养生实践,它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以下几个大的历史时期。2·中医养生文化导论。…(一)中医养生文化在上古时期的萌芽和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里,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的劳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种族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人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而且也防止了某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火还可温暖人体,使人类战胜严寒。除此以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灸、熨等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懂得了居处环境的重要性。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我国的先民便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以定新的居处。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对居住地域环境条件的选择了。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则“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憎巢”(《礼记·礼运》)。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在火种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懂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获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躲避野兽、维护生命。同时,人类在劳动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身心,强化了功能,推动了自身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人类逐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体生命规律,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改善生活环境,强壮身体,充实生命,延长寿命。从广义上说,远古时代,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灸等)、居住条件与衣装的改善等,都与人类防病有关。我国今存最早且比较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上,已有一些机体功能和疾病的记载,还有一些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当时已·绪论·3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思想的萌芽。这个时期,我国人民的养生思想萌芽了。(二)中医养生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形成、发展情况《周礼》载有“食医”,并对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做了明确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开始重视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还注意到房事起居与养生的关系,指出“近女室,疾如蛊”。《古今医统》载:“服饮药饵”,“寿皆百岁,面如童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发展。道家“归真返璞”“清静无为”的理论,对后世养生文化影响巨大。例如《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庄子·刻意篇》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管子认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是人的生命之源泉,故主张存精以养生。《管子·内业篇》曰:“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仲还提出“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这个具体的节欲存精方法。《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尽数篇》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吕不韦主张动以养生,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还认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所以“作为舞以宣导之”。子华子也是主张动而养生的,他认为:“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孔子则主张动静结合以养生。《孔子家语》载:“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此外,诸子还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子则主张主动地与自然相适应,“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荀子则更积极地主张改造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系统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对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做了细致的观察和精妙的概括,对衰老的机理有深入的认识,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强调两条: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防病、防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黄帝内经》的理论,是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三)中医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的成型和发展情况这个时期养生领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等养生长4·中医养生文化导论·…命方法大行其道,房中术之类养生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医家和养生家。“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中医临床名家,他很重视养生,曾抨击那些平时不注意摄养身体的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救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命以养其生”,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导引,吐纳”,“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以及“饮食禁忌”等具体的养生原则。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认为,积极的体育锻炼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根据古导引法,他创造出“五禽戏”。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设养生专论,有寿命与遗传相关的创见:“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两晋至隋唐,佛、道两教盛行,也影响到医学和养生。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等医家,在哲学上信仰道家思想,属道家学派。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都是道家养生学的重要著作。当时,炼丹、服石之法虽然还有坚持者,但批评者更多,张华《博物志》即用实例揭穿方士的骗术,否定得道成仙之说。嵇康《养生论》提出神仙是不可学得的,主张从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浴阳光、节色欲等方面进行养生。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以自己亲身经历教育后代不要学神仙,而要“爱其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温,禁忌食欲,将饵药物”,便可“遂其所禀,不为天折。”唐朝孙思邈本着“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钙可行”以及“易则易行,简则易从”的原则,对养生之道做了具体详尽的论述,他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既要求简朴,又注意卫生,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衣、食、住、行以及道德修养都有涉及,还专题讨论了老年保健至今尚存的养生学专著,以两晋至隋唐这一时期为最早,计有晋·许逊《灵剑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隋·巢元方《巢源补养宣导法》、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养生书》、唐·施肩吾(栖真子)《养生辨疑诀》、唐·王焘《外台辑养生导引法》等,共十一种。其书佚存目者,尚有张湛《养生集要》、王仲丘《养生纂录》、高福《摄生录》、郭霁《摄生经》、斐煜《延寿赤书》、郑景岫《四时养生论》、穆殷《四气摄生论》等7种。(四)中医养生文化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流派涌现,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刘河间在《原道论》中强调:气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绪论·5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他认为当时常用的调息、导引、内视、咽津等养生法,其机理在于调气、定气、守气、交气,起灌五脏、和阴阳的作用。朱丹溪改弦易辙,强调阴精对人体的作用,认为人之一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在治病与养生上都以滋阴为主。朱氏认为,随着年龄增大,其阴更衰,故老年病,更多由阴虚造成。他著《茹淡论》,主张老人饮食清淡,避免因“厚味”助“阴火而致毒”。由于对阴精的重视,朱氏特别强调节欲,提倡晚婚,著有《色欲箴》。另外,严用和倡“补脾不如补肾之说”,认为“肾气若壮,丹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养生方》)。严氏补肾之说,为后世广泛运用补肾法抗衰老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时期的养生著作,今存者计有宋朝的11种:李防的《太平御览·养生篇》、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和《养生月览》、佚名的《养生秘录》、蒲虔贯的《保生要录》、姜蜕的《养生月录》、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愚谷老人的《延寿第一绅言》、赵希鹄的《调燮类编》、陈直的《养生奉亲录》。另有文人学士所著养生名篇,如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陆游的《养生诗》等。元朝的养生专著共有七种:丘处机(长春子)的《摄生消息论》、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王珪的(洞虚子)《泰定养生主论》、汪汝懋的《山居四要》、瞿佑的《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其中,《泰定养生主论》主张从幼年开始注意养生,所论自幼及壮至老调摄有序,他的思想与现代关于人的衰老论点暗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一些子集或笔记文学中,也散见养生的文章,如宋代任元受、初虞世《老学庵笔记》中,有很多专治老年病的叙述。(五)中医养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由于养生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专著比较多。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因年代较近,大多今日尚存,仅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即有六十余种,其中,冷谦的《修龄要旨》、万全(密斋)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胡文涣的《养生集览》、李士材的《颐生微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及《正统道藏养生书选录十六种》《洪缏集刊养生书六种》《格致丛书·养生书选录十二种》《夷门广牍·养生书选录三种》等比较重要。在明代,有些颇具影响的养生理论与作法,反而不在养生专著之中出现,例如李诞《保养说》力驳佛、道唯心的养生说,认为《黄帝内经》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是养生的正宗,他提出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寡言语等具体养生法。张景岳在《类经》“摄生类”中汇集了《黄帝内经》的论述并加以阐发,而他自己关于养生的创见,则集中地6·中医养生文化导论·…体现在《治形论》中,他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认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因而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张介宾《治形论》)张氏之前的养生家多重养神,从未明确提出“养形”的主张,张氏此论确为创见。张氏的养形重在精血,“精血即形也”,他常用温补药以养精血,成为薛立斋之后温补派首领,他所创的左归饮、右归饮,就是补阳气和阴精、防治老年病常用的名方。赵献可继承薛立斋、孙一奎之说,创造性地发挥了命门学说,他指出:“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生者、治病者均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赵氏对许多疾病都用水火阴阳来概括,治疗则以六味丸、八味丸为主方。李士材的论点比较全面,他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分水火论治,后天分饮食、劳倦论治的观点。明末汪绮石《理虚元鉴》所称的虚劳,即包括了老年病,他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在防治方面,提出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理论。六节以七情内伤为主:“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八防以六淫外感为主:“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明代还有龚廷贤和龚居中两个御医,对养生理论也有较大贡献。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不但阐发了许多前人的养生理论,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把重要者编成口决,流传较广。他还编写了《衰老论》,对人衰老的原因做了专题研究。龚居中著有《万寿丹书》,分延龄、安养、饮食三篇,亦颇多发挥。清代的养生理论没有质的飞跃。有关养生的著作大约有六十多种,以曹慈山《老老恒言》、汤灏《保生编》、叶志先《颐身集》等较为重要。非专著的养生论述,则以徐灵胎与叶天士的有关论述最为重要。徐灵胎虽是崇古尊经的学者,但在寿命问题上却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寿命在受生之时已有“定分”,这定分就是元气,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所以强调“谨护元气”是养生、治病之首要。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三百多例老年病的治验,他提出人在六十岁以后身体状况以“肾虚”为主的观点。他对一些老年病的病机,常有精到的阐发,如认为老年中风是“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并据此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的著名论点。养生方面,他认为“颐养功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还特···试读结束···...

    2022-08-19 赵晓红教授健康有约养生文化进万家4 北京养生堂孙艺红

  • 《社会工作导论》贾志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会工作导论》【作者】贾志科主编【页数】266【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307-21731-7【分类】社会工作-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贾志科主编.社会工作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导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和重要方法。一是系统介绍了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特征、对象和领域、目标与功能,并描述了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二是阐明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以及专业伦理,并对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进行了阐述;三是介绍了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四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方法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本书适用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和参考。《社会工作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关于社会工作的基本认识要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必须首先对社会工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基本认识。本章将从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特征谈起,介绍社会工作的对象和领域,进一步分析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最后对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征对中国人而言,社会工作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但是现在所讲的社会工作不同于过去所讲的概念。过去所讲的社会工作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兼任的其他社会性的工作,也就是非本职性的、公益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不取报酬的,比如包括当学生干部,做工会委员等。而现在我们对社会工作却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所介绍的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是学科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产生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由英文SocialWork直译而来。Social一词的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或“社会性的”,它是与营利性、经济性、利己性的含义相对。这样,社会工作基本上是指非营利性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活动。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历史渊源不同,因而对这类活动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在英语世界中,SocialWork指的就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活动。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类活动还被称作是社会服务(SocialService)或者社会福利服务(SocialWelfareService)。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还把SocialWork这类的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事业。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作为一种助人的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工作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起始于某个权威组织的规定,再加上由于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面对的主要任务不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社会工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而且,伴随着社会变迁,社会工作也在不断演进,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复杂的社会工作活动时,对社会工作的界定和解说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一、对社会工作基本内涵的理解在社会工作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有的强调它是一个助人过程,也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艺术。李迎生在其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第一类,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这是在社会工作初期阶段的认识:第1社会工作导论二类,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这是当前大多数国家的认识与实践;第三类,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这种认识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根据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归纳起来,社会工作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职业活动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的话,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就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从最初的施舍到后来的慈善活动再到专业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助人特征,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但是,在社会工作活动和服务中,有爱人之心并不等于真正能够帮助人。真正的帮助人是帮人之所需,使帮助富有效果,而且效果持久。那么,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目前,社会工作界一般把一百多年前的两项活动作为国际专业社会工作的开端:第一项活动是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举办了为期6周的训练班,训练给薪的“友善访问员”(FriedlyViitor)第二项活动是同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设两年制的社会工作教育。此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通过专门教育来培养人才、从事社会服务的活动和现象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展开来。到现在,社会工作已经被看作是一项专门有一批人以这项工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是一项领取工资、领取报酬而进行的专门工作,也就是说,社会工作成为一项职业,已经成为了国际共识。美国的一位学者在《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中说:“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一种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社会上的职业非常多。说社会工作是一项职业,之前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为什么要专门有一批人领取工资来进行这项工作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多样化,社会上一些人的困难并不是靠单纯的有爱心就能帮他们解决,只有寻找职业的助人者才能帮他们真正解决问题。比如,民政系统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有人会来到民政部门求助,要求帮助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但是仅凭热情,没有专业的技术、价值观和方法,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有专业的判断,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来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时,就能够做出比较合理、全面的分析。再比如,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更多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这就需要有一大批人来专门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因而,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导致有些人遇到的问题十分困难,不是依靠周围亲朋好友的帮助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专门的、以此为职业的人来帮助其解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理解,社会工作就是一种科学助人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社会上有专门的人学习专门的知识、利用专门的方法来帮助他人解决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就是由自愿性的、互助性的活动而发展到了职业化的程度,成为了专门领取工资、领取报酬的一种职2第一章关于社会工作的基本认识业。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的话,“社会工作者是领工资的雷锋”。(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目前,国际上社会工作已经被承认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表现为:在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必须获得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服务的、具有较高职级的人士一定要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或专业教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必然也应该是一个专业。在我国,专业可以从学科和生产部门两个角度来划分。从生产部门的角度来看,专业(Profeio)是指在社会生产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和技术划分而成的各个部分。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是指建立在科学教育和训练之上的、某类人专门拥有的职业领域。专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要获得专业资格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进入相应的工作领域也需要获得专业资格,而不是凭借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见,职业和专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是一个职业,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是专业。在众多职业中,称得上是专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具备专门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去从事的这样一种职业活动,这才称得上是专业。例如:医生、律师、会计师、教师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系统的知识学习,并且具备较高的技能,因而才能成为专业人士。同样,社会工作也是一个专业。未来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的是专门的人才,也就是专业人才。原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文件中有明确说明,就是要把社工师、助理社工师纳人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对待,这就需要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当然,不同的职业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社会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所成就。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的助人活动,很多时候可以将疑难问题较好地化解,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问题需要掌握特定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人才能解决,例如家庭治疗模式就是众多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种,这种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被认真掌握,并娴熟应用,才能收到真正的良好效果。(三)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既然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教育才能获得的专业技能,那么,社会工作必须要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来进行设置,才能达到专业训练和教育的目的。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者社会工作系,专门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推进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国、英国由志愿服务发展到职业,由职业推进到专业,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发展成比较完备的、丰富的、庞大的专业学科体系。在科学范围内,社会工作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科学学科。在这一专业学科体系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内容,包括丰富的专业理论、专业伦理、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的经3社会工作导论验总结,等等。而社会工作的学科领域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救助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等等。因此,社会工作现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早在1942年,威特默(Witmer)就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做《社会工作一一种社会制度分析》,他在书中就写道:“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的一种援助,(是)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也因此而被纳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了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最初,它们也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需求,目标比较低。进入现代社会,它们除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外,还要有服务的提供。如今,它们更高的保障层次就是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社会工作就是对解决特殊需求和服务的满足,比如为老年群体提供的心理慰藉、为失独家庭提供的心理支持等。社会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各类人群特殊需求的,这也是社会工作产生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社会工作的原因所在,这涉及一个更高层面制度建设的问题,它所提供的是制度性的服务。社会工作可以提供专业服务的保障,这样就能提高原有保障的效能,并拓展其范围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只有把物质保障与服务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和谐目标。所以,社会工作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以上对社会工作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社会工作的全貌。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是一种科学助人的职业活动;其次,在职业中间它又是一个专业;再次,这个专业还需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作支撑:最后,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制度的建设。由此可见,从事社会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为现阶段在中国社会,从事社会工作是在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深远。二、社会工作的定义如果说非要给社会工作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现在国内相对比较统一的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现在国内较为通用的是王思斌在其编写的《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即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了如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第二,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第三,社会工作有着科学的助人方法:第四,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助人服务活动。此外,李迎生在其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也给出了一个界定,这一界定是从综合的角度来给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即: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4第一章关于社会工作的基本认识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由此,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社会工作同人们之间的互助、同一般的慈善活动区别开来,同偶尔地在社会上做一些公益活动区别开来,也同以管理人、控制人为特点的行政活动区别开来。不论哪个定义,学者们对社会工作如何进行界定,总体而言,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和协助受助对象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三、我国现存的三种不同理解事实上,当前在我国对于社会工作存在着最起码三种不同的理解,包括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在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中或之外普遍存在、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不计报酬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或公益服务性的活动;行政性社会工作是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而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应该指出的是,这三种形态的社会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它们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在各自的经济-政治社会系统架构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四、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助人的职业活动,概括而言,其主要特征包括实务性、科学性和价值相关性。(一)实务性实务性也称实践性,这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在学科分类上,有些学科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称为理论性学科,如哲学;有些偏重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称为应用性学科,如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在应用社会科学中,也有偏重理论和偏重应用之分,前者如社会学,偏重于从宏观上、制度和结构上分析社会问题之所在;后者如社会工作,则偏重于具体地去干预和解决社会问题。就学科知识而言,社会工作是实务取向的,它是围绕和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形成的学科知识,就像自然科学中的医学一样。实务性的另一层涵义是说,它不但关注如何去具体地解决问题,而且强调真正实际地去参与解决问题。社会工作是服务于困境人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职业活动,具体地去做是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比如,一个哲学家可能有关怀弱势群体的情怀,一个社会学者常常会去研究贫困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要具体地分析某一特定贫困群体之所以贫困的具体原因,并且重要的是,还要以自己的行动去设法帮助他们。(二)科学性社会工作要做到科学地助人,科学性是其重要特点。这里的科学性包括两层含义:5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社会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活动,不是粗略的、不加分析的助人活动,而是建立在对问题科学分析之上的助人活动。在助人过程中,要运用理论分析、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制定科学的助人方案和计划等。第二,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实践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工作者在其长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中,会获得许多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是经过无数次检验的科学知识,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社会工作者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科学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在这一助人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会创造出新的经验和知识。(三)价值相关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论述社会学方法论的时候,提出了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这一对概念。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就是要客观地了解研究对象,而非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好恶)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影响研究结果。研究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干涉研究过程,这就是价值中立。而价值相关,则与价值中立相反,即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很显然,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然而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并不容易。在韦伯提出这对概念之后,它们常被用于各种研究和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在其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也使用这对概念。社会工作认为,在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是价值中立的,而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由于是要跟人打交道,要帮助人,这时应该是价值相关的。这里的价值中立,就是要保障能够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进而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则要秉持其专业要求的价值观,并遵循专业伦理守则。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再深人讨论和介绍。正是由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的,是一种道德实践。一方面,社会工作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加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的特点。五、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一些概念事实上,社会工作在缓解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和谐的意义上,是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概念直接相关的,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的概念,在不少场合甚至被交替使用。但是,它们又属于不同的理解层面,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厘清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一)社会福利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一词最早出现在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和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中。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大众的理想,其目标在于增进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和能力,从而创造一种安康的社会生6···试读结束···...

    2022-08-19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尚书》法学内容译注》张紫葛,高绍先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尚书》法学内容译注》【作者】张紫葛,高绍先著【丛书名】中国注释法学文库【页数】189【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01【ISBN号】978-7-100-09753-6【价格】29.00【分类】《尚书》-法学-研究【参考文献】张紫葛,高绍先著.《尚书》法学内容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01.图书封面:法学内容译注》内容提要:《尚书》有丰富的法学内容,是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特别是先秦法律思想必不可少的古籍。中国经历了百年的法律现代化过程,当今现有的法律体系、制度都来源于西方,法学更多地被作为西学看待。但不可否认,中国本土本拥有博大精深的法文化。本书就是阐发《尚书》法学内容的唯一专著,具有开发本土法学资源,引领法学研究注重固有文化的挖掘具有重大意义。本书按照《尚书》篇章分原文、译注、评析等。后附作者研究《尚书……《《尚书》法学内容译注》内容试读尧典原文(上略)帝日:“疇,咨,若时登庸?”①放齐日:“胤子朱,启明。”②帝日:“吁,嚚讼,可乎?”③帝日:“畴,咨,若予采?”④欢兜日:“都!共工方鸠僝功。”⑤帝日:“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⑥帝日:“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又?”⑦佥曰:“於!鲧哉!”⑧帝日:“吁!咈哉!方命圮族。”⑨岳日:“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0九载,绩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⑧岳日:“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2《尚书》法学内容译注师锡帝日:“有鳏在下,日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又,不格姦。”心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日:“钦哉!”@注释①畴,咨,若时登庸一畴:谁;咨:此地作“考察”、“访问”解,宋蔡沈集传(以下简称《蔡传》)释:“咨,访问也”;若:顺应;时:时事、形势;登:得,何休《公羊传》注说,“登来”即“得来”;庸:用,故“登庸”可释为“提拔任用”。对这段话的文意,前人解释颇有参差。孔颖达《尚书正义》(以下简称《正义》)释“咨”为叹词。他说:“咨,嗟,嗟人之难得也,”并断定尧此处是求贤才继羲和任掌管天文之官。他说:“马融以羲和为卿官。尧之末年,皆以(已)老死,庶绩多阙,故求贤顺四时之职,欲用以代羲和”。伪《孔安国传》(以下简称《孔传》)则说:“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未具体指明代谁之职。“咸熙庶绩”指胜任各种政务。结合下文,此说较当,译文从之。②放齐日:“胤子朱,启明”一放齐:尧之朝臣;胤:后代;朱:尧之子丹朱;启:启迪、开豁;明:通晓事理。③嚣讼,可乎一嚚(yi):本义为愚蠢、顽固,《左传·僖公六年》:“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译文本此;讼:争,引申为“逞强好辩”。④若予采一予:我;采:办事。⑤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一欢兜:尧之大臣,相传与共工狼狈为奸,为尧时的“四凶”之一;都:叹词,表赞美之意;方鸠僝功:《蔡传》:“方,且也;鸠,聚也;孱,见也。言方且鸠聚而见其功也。”按:鸠应为纠聚人众,而非聚集功劳,故可译为“有号召力”;孱(zhà)功,即显功,成绩卓著,这是欢兜对共工的吹嘘之词。尧典3⑥静言庸违一《孔传》:“静则能言,动则违言”,指平时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言行不一。象恭滔天一象恭:貌似恭顺;滔天:考“滔”为“慆”的同意假借,轻视、侮慢也。天,此处指天子,“滔天”,即对天子心存侮慢,阳奉阴违。⑦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一咨,此处作叹词;四岳:前人说法不一。《孔传》以为是羲和的四个儿子羲仲、羲叔等,《蔡传》认为是一个人,“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两说似皆不确。按:“岳”,有一方之尊(长)的意思,尧时诸侯号称万国,按东、南、西、北分四个大区,设四个大臣协助天子分掌四方,简称“四岳”;汤汤(读如hāg):水域宽广、茫茫无边之貌;方:(读如g)普遍,到处;割:危害,《正义》:“刀害为割,故割为害也。”荡荡怀山襄陵一荡荡:大水澎湃,咆哮汹涌之状,《孔传》:“言(水)之奔突有所涤除”;怀:包;襄:淹没,《蔡传》说:“怀,包其四面,襄,驾出其上。”下民其咨,有能俾义一咨:叹词,引申为愁苦、抱怨;俾:使,指派;义(y):治理,此处指治理洪水。⑧佥曰:“於,鲧哉”一佥:都,表数之全,《蔡传》:“众共之辞”;于(读如w心)叹词,表赞美之意;鲧:尧的大臣,《正义》引《周语》说:“有崇伯鲧,即鲧是崇君,伯爵”,一般认为鲧是禹的父亲。⑨咈哉!方命圮族一咈():乖戾,违逆,《蔡传》说是“甚不然之辞”;方命:违反命令,郑玄释“方”,为“放”,说“方命”“谓放弃教命”;圮():毁坏;族:《正义》释为“善类”,即无辜的人们,《蔡传》解为“人”与“物”,说“圮败族类也。鲧之为人,悻戾自用,不从上令,与众不和,伤人害物,其不可用者以此也。”⑩异哉!试可乃已一前人解说不尽一致。《孔传》说:“异,已也,退也,言余人尽已,惟鲧可试,无成乃退”,《蔡传》说:“‘试可乃已’者,姑试用之,取其可以治水而已,无预他事,不必求其备也,”似以后说较确。且异哉二字,含有明显的惊讶之意,表示尧所了解的鲧与臣下知道的情况不同。①往,钦哉一往:去;钦:敬,恭谨,是帝尧接受四岳的意见,命鲧治水而加以勉励之词。②九载,绩用弗成一载:年。称年之词,古时习用不同,夏代称“岁”,殷代称“祀”,周代称“年”,唐虞称“载”;绩:成绩,指治水的成效;用:《尚书》中常作虚词,含有“却”、“就”、“便”等意,此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③朕在位七十载一朕:本意为“预兆”、“缝隙”,古人自称之词,等于4《尚书》法学内容译注“我”,自秦始皇起,“朕”,定为皇帝自称的专词,臣民不得使用;汝能庸命巽朕位一巽:逊的通假字,即禅让之意。④否德忝帝位一否():恶,鄙,《史记·五帝本纪》中“否德”即作“鄙德”,表德行很差;忝:辱,有愧于…。⑤明明一前一明字作动词,有举荐、推崇之意,后一明字为形容词,即“显明的”、“知命的”,指诸侯、贵族。明明,指从声名显赫的诸侯、贵族中察举贤能之士。扬侧陋一扬:推举,揄扬;侧:“仄”的古体字,《说文解字》:“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陋:《尔雅·释言》:“隐也”,意为隐居于陋室之人。扬侧陋:即从民间寻贤访能而举荐提拔之。⑥师锡帝曰一师:郑玄释为“诸侯之师”,似不可从。《孔传》、《正义》均释为“众”,等于现代汉语的“大家”;锡:给,即给以回答。古代锡字不专作“赐”讲,下对上也可用“锡”。有鳏在下一鲧:过了结婚年龄还未结婚的男子。日虞舜一通常认为姓虞名舜,但晋王肃认为“虞,地名”,则“虞舜”为“居住在虞地的舜”。⑦俞一叹词,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唔”、“啊”等词,《蔡传》注为“应许之词”。⑧瞽子。父顽,母嚚,象傲一瞽:盲人,亦指乐师,相传舜父叫做瞽瞍;顽:《蔡传》:“心不则德义之经”;象:舜的异母弟。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一此段文字前人句读颇有分歧。有人将“克谐为孝”断为一句,“言能以至孝和谐顽、照、昏(昏)傲”(《孔传》)。也有人断为“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姦”,将“蒸蒸”解释为“孝德美厚之意”(如清儒王引之)。但揆之情理,以“至孝”谐和父亲、继母则可,对于异母兄弟也言“孝德”似不合适,故宜将“以孝”另作一句,解为“以孝闻名”;蒸蒸:《尔雅·释训》:“作也。”郭璞注:“物兴作之谓然”,表事物欣欣向荣的状况;不格姦:《蔡传》:“不至大为姦恶”,格,此处作“涉及”、“陷于”解。©女于时一女:作动词,“嫁女”;时:即“是”,指示代词,指“舜”。观厥刑于二女一观:考察;刑:前人多将刑解释为“法度”,如《孔传》:“刑,法也”,《正义》:“观其施法度于二女…将使治国,故先使治家”,王巨源的《书经精华》也说:“以二女妻舜,观所以示仪法于二女者何如”,但从原文看,尧对舜要作全面的了解,似不仅限于治家的“法度”,且“刑”古与“行”通,即行为、言行。全句的意思应是通过两个女儿全面了解舜的德才言行;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厘降二女于妫汭一厘:命令;降:下降,此处作“下嫁”解;妫(gu)尧典5汭(u):前人多认为是一条河,汉马融、皇甫谧即主此说,王夫之、胡渭则认为根本不是河流。考《水经注》记载:“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日汭水,西经历山下”,则妫、汭是两条河。今河南永济县南有妫水,源出历山。《尔雅·释水》:“水北日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综合述上,似可断定当时舜住在距历山不远的妫、汭两河会合的地方。@钦哉一尧对舜的勉励之词,但也有人认为是尧对将出阁的女儿的告诫。如《书经精华》说:“谓往之女(汝)家,必敬必戒者。”此说似不可从,因为“钦哉!”是严肃堂皇的助勉之词,不合于父亲叮咛女儿的口吻。今译尧说:“你们看谁能顺天应人,通晓政务,可以重用呢?”放齐回答道:“您的儿子丹朱就很聪明能干。”尧说:“嘿!象他那样既欠忠厚老实,又逞强好辩的人,值得重用吗?”尧问:“挑选谁来协助我,按照我的主张办事呢?”欢兜回答道:“啊,共工吧,他很有号召力,办事也已卓有成效。”尧说:“哼!这个人平时夸夸其谈,做事言行不符,貌似恭顺,心存傲慢,对我阳奉阴违。”尧说:“喂!主管四方诸侯的大臣们:现在,奔腾咆哮的洪水正危害着整个国家。浩浩荡荡的大水,围裹着山峦,到处是一片汪洋,6《尚书》法学内容译注波浪滔天,百姓愁苦不堪。谁能治理好洪水,让百姓安居乐业呢?”大臣们回答说:“啊,派鲧去吧!”尧说:“唉!算了吧。这个人一向违法乱纪,又不顾恤人民。”大臣们说:“我们知道的情况和你说的可不大一样。试一试吧,只要他能治好洪水就行。”尧便对鲧说:“好吧,鲧啊!你就去治水吧,可要兢兢业业地干啊!”鲧治水9年,毫无成效。尧说:“主管四方诸侯事务的大臣们,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之中有谁能顺应天命,接受我的禅让呢?”大臣们都回答说:“我们的德才鄙陋,不配继任天子。”尧说:“那么你们就推荐一个吧,不论是声名显赫的诸侯、大臣,还是出身微贱的贫民百姓都行。”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民间有位贤才,姓虞名舜,至今还是一个单身汉。”尧说:“嗯,我也听说过,他到底怎样?”大臣们回答说:“他是个盲人乐师的儿子。父亲生性顽钝,继母不通情理,异母弟弟叫象,又蛮横嚣张,但虞舜能和他们相处得很好。他以孝闻名,能使父母、兄弟不干坏事,整个家庭和睦兴旺。”尧说:“那我考验考验他吧!”尧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以便通过她们对舜的品德才华进行考察。于是,尧下令在妫水、汭水的会合处为舜举行了婚礼。他对舜说:“你可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啊!”···试读结束···...

    2022-07-28

  • 《内容分析方法导论 原书第2版》(美)金伯莉·纽恩多夫作;李武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作者】(美)金伯莉·纽恩多夫作;李武译【丛书名】万卷方法【页数】416【出版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689-2443-6【参考文献】(美)金伯莉·纽恩多夫作;李武译.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导论原书第2版》内容提要:内容分析方法是在社会科学界极其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尤其是使用与传播学、政策学等学科。本书系统介绍了此种方法,对于优化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有重要意义。《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内容试读定义内容分析法引言作为量化研究方法之一,内容分析法备受欢迎,发展迅速。伴随着计算机应用和数字媒介领域的诸多进展,对讯息进行有组织的研究也更为快捷和方便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在质量上会“自动”提高。本书旨在介绍目前已有的对讯息进行内容量化分析的相关方法。简而言之,内容分析法就是对讯息特征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和量化的分析。从实现方式的角度来看,该方法可分为人工编码分析和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Comuter-aidedtextaalyi,CATA)。从应用领域的角度来看,该方法可用于深入考察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分析各种媒介(从小说到网络视频)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利用计算机驱动技术探索新闻媒介以及政治演讲、广告、自媒体中的词汇运用,考察诸如视频游戏和社交媒体中出现的交互式内容,等等一直以来,内容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和调查领域,包括被用于研究自然形成发展的语言(Markel,I998)、对温室效应的新闻报道(Miller,Booe,Fowler,1992)、给编辑的来信(PerriVaiey,2008)和电视中不同性别的人物特征刻画(Greeerg,I980)。内容分析法也经常被运用于非常具体的研究议题。比如,有学者利用该方法分析土耳其的小学数学教材(OzgeldiEe,2010)、印第安纳西北部的绿道计划(Floreetal..,2009)、在医患互动中由病人本人和陪同者提出的问题(Egglyetal..,2006)、已故和在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网页的点击情况(DaowkiPark,2009)、社交网站评论的情感倾向(Thel-/2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wall,Wilkio,Ual,2010)。还有学者利用该方法对19世纪一位探险家在自杀前留下的作品进行语言学分析(Baddeley,Daiel,Peeacker,2011),对加拿大葡萄酒酿造厂网页的主题开展分析(Zhu,Bail,Huter,2009)。通过内容分析方法,我们通常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但经常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一项针对好莱坞女星面部特征的分析项目,基于婴儿脸在著名影视女星中流行的程度来预测经济发展的稳健时期(PettijohTeer,1999)。Joho(1987)从临床语言治疗视角分析波基猪(PorkyPig)的语言和发音,发现在每集动漫中出现口吃的词汇量在11.6%和51.4%之间,同时出现口吃的数量与某些特定的行为(如眨眼、脸部露出奇怪的表情等)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关联。Hirde、Wood和Badziki(2009)考察了一系列跟耶稣有关的商品销售所采用的说服性诉求手段。Atkio和Herro(2010)通过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AdreAgai这位网球明星时会更多地提及他的年纪一“年轻或年老”(相对于网球这项竞技性运动而言的,而非平时我们所谓的“年轻或年老”)。Waik和Waik(2010)对在过去一千年中所画的52幅《最后的晚餐》中所展示的食物和人物头部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主食、面包和盘子的大小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呈线性上升趋势。本书的第9章将为读者详细地介绍内容分析法所应用的领域,也就是内容分析法应用的主要“情境(cotext)”。但是,上面的几个例子已经足以告诉我们内容分析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只要研究者具有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将其运用得更为广泛。正如一项以用户对线上健康论坛的注意力为研究对象的项目(Pia,Khoo,Chag,2014)所展示的,内容分析法可以跟其他测量方法相结合。在该研究中,作者利用眼动跟踪系统首先确定那些最能引起用户注意力的文本,然后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这些文本信息的类型和特征。Himeloim、McCreey和Smith(2013)则将内容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用于考察用户对twitter上跨意识形态政治见解的接触度。具体而言,他们首先在twitter上推出了IO个具有争议性质的政治话题,然后确定用户的聚类情况(即确定具有高度关联关系的用户群体);同时确定可以通过分析讯息以获得其政治倾向性的内容,最后发现twitter用户不太可能从他们的追随者那里接触到跨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换言之,同一类群体中的信息内容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同样地,对信源和信宿的分析中,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的数据结果也可以与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相结合。本书第2章将会详细地介绍内容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的“整合”路径。本书将会介绍各种内容分析方法的技巧。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全面阐述内1定义内容分析法3/容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包括如何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如何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以及怎么才能符合各种评价标准(如研究效度和信度)。同时,我们会在本章中确定内容分析法的标准,对于那些认为内容分析方法只是一种简单手段的读者而言,这些内容无疑会扩展他们的视角,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分析法日益流行不管是应用范围还是方法使用,内容分析法的技巧都在不断发展。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内容分析法可以说是在过去40年中发展最快速的研究方法(YaleGily,1988)。根据Riffe和Freitag(1997)的研究,《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alimMaCommuicatioQuarterly)刊发的应用内容分析法的论文数量在过去的24年内几乎翻了6倍,从1971年占比6.3%提高至1995的34.8%。该刊也因此成为发表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大众媒体议题论文的主要期刊之一。Kamhawi和Weaver(2003)对十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学期刊在1980年至1999年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他们发现内容分析法深受传播学者的喜爱,利用该方法开展研究的论文数量仅次于调查法,两者的比例分别是30%和33%。Freimuth、Maett和Meltzer(2006)分析了《健康传播杂志》(TheJouralofHealthCommuicatio)自创刊以来头十年的发文情况。他们发现在所有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中,l/5的论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Magaello和Blake(2010)考察了在1985年至2005年期间采用跨学科视角研究健康议题的相关文献。在分析了这些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比例以及所采用的具体类型之后,他们指出利用内容分析法开展与健康有关的媒介讯息的研究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在内容分析领域,CATA(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软件的数据分析能力一直在快速提升(参考本书第5章),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在线文档库容量的日益增长(Eva,1996GottchalkBechtel,2008)。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稳定地访问如此大量的数字信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快捷而又准确的数据分析工作(至少对于基本的数据分析工作而言是这样的)。而且,学者和实践从业人员都开始尝试将内容分析(尤其是CATA)的传统做法与目前蓬勃发展的一些领域进行融合和嫁接。这些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IdurkhyaaDamerau,2010)、计算语言学、基于大数据的文/4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本挖掘、社会化媒体数据中的讯息利用,以及情感分析、奥论挖掘(PagLee,2008)等。关于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请参考本书第5章。一方面,内容分析法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发展道路,可被视为所有“讯息分析”的开山鼻祖;另一方面,内容分析法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商学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这种研究方法。White和Marh(2006)指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者也越来越青睐内容分析法。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护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等诸多医学专业(Neuedorf,2009),以及政治学(MoroeSchrodt,2008)。在性别研究领域,内容分析法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其标志性事件便是一份跨学科研究期刊—《性别研究》(SexRole)一在2010年和2011年刊发的两辑特刊Rudy,Poova,Liz,2010,2011)尽管内容分析法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被认可,但是关于该方法的质量评价标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为之担忧。比如,DeWever等人(2006)观察到研究者经常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在正式的教育情境下借助计算机开展的非同步小组讨论的文本内容,但也指出这种研究“尚未确立任何评价标准”(.6)。Strijo等人也指出,在计算机辅助协作式学习领域,对内容分析法的使用存在严重的方法论层面的缺陷。图1.1展示了内容分析法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所呈现的“爆炸式”发展态势。借助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过去五十多年中(从1960年至2014年)所呈现出来的增长情况。这些数据来源于五个学术型索引数据库:PQDT(ProQue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PychIfo(心理学信息库)、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索引数据库)和SC(科学引文索引)'。我们在这些数据库中能检索到许多题名、主题或摘要中包含“内容分析(cotetaalyi)”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研究性期刊论文。需要指出的是,对图1.1结果的解读要持谨慎的态度。首先,这只是一个对于单一术语的简单检索结果,可获取的文献最早回溯至1960年,同时没有任何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判断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内容分析法”这一术语的。换言之,许多被标识为“内容分析”的研究可能实际上只是基于文本的质化研究,或者是其他的并不符合本书所界定的内容分析法概念的研究。另外,少量被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其实是对于化合物的“成分分析”(不过通过浏览发现,这类论文在SCI数据库中的占比不会超过10%)。其次,上述五个索引数据库在期刊和论文的覆盖方面难免会有所重复。如许多心理学领域的期刊会同1定义内容分析法5/2200170070020000900期-300屋器速湿鉴品金品监墨器荟鉴宝盆盛客爹囂高美美局食高年份◇PQDTo-Pychifo-,SSCI-¥AHCISCI图1.1运用内容分析法的文献所呈现的年度发展趋势来源:PQDT、PychIfo、SSCI、AHCI和SCI时被PychIfo和SSCI收录。再次,我们可以明确地认为,内容分析法应用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本身不断增多所导致的但即使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事实还是很明显的。在研究文献中,内容分析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如此的重视,同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众多学科的认可。只有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仍然对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保持着距离。关于内容分析法的谬论对内容分析法的诸多看法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谬论,比如开展内容分析法比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更为容易;研究者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任何人都不需要经过培训或事先规划就可以运用内容分析法。还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看法,即认为研究者没有兴趣或没有理由将内容分析法用于商业研究或非学术性研究。不幸的是,学术期刊的某些做法时常会加深人们对内容分析法的这些错误理解。这些期刊往往不像对待其他用于社会科学和行为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和参与性观察法)一样,要求内容分析法也达到同样的严谨程度。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参与过200多个内容分析的研究项目。鉴于这些研究经历,我认为在给出一个关于内容分析法的完整定义之前,/6内容分析方法导论(原书第2版)首先要澄清人们对这种方法的种种谬论。谬论1:内容分析法局限于简单分析层面事实:内容分析法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这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需求。内容分析法不见得就比调查法、实验法和其他研究类型更为局限。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求决定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和复杂程度,但不管其研究复杂程度如何,都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图1.2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简单”的内容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这张图摘录了Gottchall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这是由31位合作者、编码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任务是考察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其目的只有一个一确定这些民间故事中,用来描绘吸引力的相关词汇在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上的使用情况。具体来说,这项研究的测量包括:()表达“具有吸引力”和“不具有吸引力”的相关词汇(研究团队事先选好58个形容词及其变体,比如“漂亮、更漂亮、最漂亮”“丑陋、更丑陋、最丑陋”,然后统计这些词汇出现的频次);()这些词汇修饰的角色的性别(借助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测量):(©)借助检索人称代词的方法推算民间故事中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大概数量,以探究这些描述吸引力的词汇数量和不同性别角色数量间的比例关系。整个研究只是测量这三个方面,因此对编码员的培训任务也相对简单。事实上,虽然有31位编码员,但编码员间的研究信度还挺不错的。尽管这项内容分析研究的编码方案非常简单,但是研究者选择的样本非常庞大。他们从全球13个地区中选择了90卷民间故事集,需要进行内容分析的文本共有16541页(单倍行距),累计817万个单词图1.2提供了这项研究最为主要的研究结果,即民间故事中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被吸引力相关词汇描述的“风险率”比例。这些数据已经将民间故事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大致数量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的民间故事具有最为明显的“性别偏见”一在他们的故事中,女性角色被吸引力相关词汇描述的概率是男性角色的8.81倍。总体而言,女性角色被这些词汇描述的概率是男性角色的6倍。在全球各地,没有一个地方的民间故事在使用与吸引力相关的词汇描述男性和女性角色上表现出性别平等倾向,男性的“风险率”都低于女性的(Gottchalletal..,2008)。即使编码方案相对简单,研究者仍得到了较为宏观的结论。研究者认为,这种女性相对于男性的“风险率”在各个地区和文化中都存在一致性,这就“强···试读结束···...

    2022-07-28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内容分析法导论》(美)罗伯特·菲利普·韦伯著;李明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容分析法导论》【作者】(美)罗伯特·菲利普·韦伯著;李明译【丛书名】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页数】138【出版社】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432-2957-0【价格】30.00【分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美)罗伯特·菲利普·韦伯著;李明译.内容分析法导论.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导论》内容提要:内容分析法是对文本材料进行分类,以将其简化为更为相关、易于处理的数据单位。本书系统介绍了内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流程以及相关问题,尤以电脑辅助内容分析的基础知识为亮点。书中,作者结合精心挑选的文本片段,对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他着重阐明了电脑在内容分析工作中的效用,并对该方法尚未解决的测量、显现、再现和解释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颇为全面的讨论。《内容分析法导论》内容试读1第绪论2】内容分析法导论(第二版)内容分析法(cotetaalyi)是一种通过一系列程序对文本进行有效推论的研究方法。[口这些推论有关信息的发送者、信息本身或信息的受众。推论过程和方法因研究者本人对理论或实务研究的偏好而有所差异,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这些问题。内容分析法有许多用途。下面列出了一些非常著名的例子(改编自Berelo,1952):●揭示传播内容的国际间差异:·比较不同媒介或不同的传播“层次”:。根据目标审查传播内容:·对抽样调查中的开放式问题编码;●确认传播者的意图及其他特征;●测定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探测宣传意图:●描述对传播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反应;。反映群体、机构或社会的文化模式:·揭示个人、群体、机构或社会的关切点;。描述传播内容的趋势。第1章绪论本书中提及的众多范例,主要展示了上述内容分析法的最后三种用途。本书旨在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内容分析法进行导论性简介。[2]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对有志于进行文本分析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将有所裨益。以下章节假定读者至少已经上过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或社会统计方面的概论性课程。与其他数据生成和分析技术相比较,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传播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内容分析过程直接对人类传播的文本或记录进行分析操作。。最好的内容分析研究对文本同时使用定性和量化分析操作。因此,内容分析法通常被认为将对立的两种分析模式相结合。·从长期保存的各种各样文件中生成的文化指标,构建了跨越甚至几个世纪的可靠资料(比如NamewirthadWeer,1987)·近期由于出现了其他各种可靠资料,文化指标可以用来量化评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访谈法等技术相比,内容分析法通常是非千扰性的测量方法,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分析。因此,测量行为本身千扰测量数据的风险几乎不存在(We,Camell,.Schwartz,adSechrit,1981)4内容分析法导论(第二版)下面概述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案例,来说明内容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随后的章节将更详细地介绍其他研究。6内容分析法导论(第二版)色的刻板印象影响着群体内谈论的主题内容和社会互动。女性群体对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十分关切。女性讨论“她们自己、她们的家和家人,以及她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与她们周围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来界定自己”(Aie,1973:254).在男性群体中,男性成员不直接讨论人际关系问题。相反,男性通过故事和隐喻间接地提及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性“通过一起说笑和讲故事来实现亲密关系,而不是通过分享对这些经历的理解”(Aie,1973:254)。此外,所有男性群体比所有女性群体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主题。在混合性别群体中,艾瑞斯发现女性较少谈及她们的家和家人。女性也很少谈论成就和制度。总而言之,这些群体中的女性“通过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使自己成为以男人为中心的女人”(Arie,1973:256)。混合性别群体中的男性经常扮演领导角色,较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竞争力。此外,在女性面前,男性转而更倾向于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艾瑞斯的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用途:。适用于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相互交织的实质性问题;●在实验设计中,用于产生因变量;●用于研究作为社会缩影的小群体。重复上述研究,可以评估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变迁。此外,艾瑞斯的研究还可加以适当的调整和延伸,扩展为跨国和跨语言的研究设计。···试读结束···...

    2022-07-28 内容分析法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 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的区别

  •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 第2版》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作者】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丛书名】中西医结合丛书【页数】3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189-4701-0【价格】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导论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医学与医学模式,然后分别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临床诊断和辨证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机构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介绍。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除编写委员会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包红、高媛媛、郝志民、贺新泽、姜文、李晓丹、龙少华、宁华英、孙彬彬、张开泰、赵丽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Dieae)、提高人体健康(Health)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的养生学(ScieceofhealthreervatioorHealthcultivatio)和西方的营养学(NutritioorNutriology)a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经验的积累,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Phyiathroy第1节医学一、科学科学(Scie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Imerialexamiatio)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1143一1194年)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Sciece源于拉丁文Scio,后演变为Scieti,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35一1901年)在翻译Scie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Kowledgeadlearig)。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字广厦,1858一1927年)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字又陵,1854一1921年)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Theory),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Tuth),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2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Category入定理(Theorem入定律(Scietificlaw)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Law),得出结论(Cocluio)。科学要发现前人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Techiqueortechology)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例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于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三)科学的内容一是揭示宇宙万物(Comicivetory)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Origialtate)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科学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Kowledge)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Kowledgehierarchy)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Cogitiveactivity)科学是一种建制(Orgaizatioalytem);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roductivity)。科学是使主观认识(Sujectivecogitio)与客观实际(Ojectivereality)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四)科学方法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还不够。但也不是非要掌握所有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是掌握主要科学方法(Scietificmethod)。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thikig)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能力(Thikigaility)主要包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等。概,念(Cocet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Percetual)认识上升到理性(Ratioal)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3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是人类所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判断(Judgmet)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Affirm)或否定(Dey)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推理(Ifereceorreaoig)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Premieorrecoditio),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作结论(Cocluio)。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真实可靠。2.分析综合分析(Aalyi)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Sythei)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开拓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3.归纳演绎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Iductio)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Deductio)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五)科学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社会科学(Socialciece)和思维科学(Thikigciece),以及总结和贯穿于3个领域的哲学(Philoohy)和数学(Mathematic)。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Theoreticalciece、技术科学(Techicalciece)和应用科学(Aliedciece)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和实验科学(Exerimetalciece)两类。4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Geeralciece)、狭义科学(Secialciece)两类。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12个门类:哲学(Philoohy)、文学(LiteratureorArt人、史学(Hitory)、教育学(Educatio入、法学(Law入、经济学(Ecoomic入理学(Sciece入工学(Egieerig农学(Agriculture入医学(Medicie入管理学(Maagemet)和军事学(Military)o二、医学科学医学科学(Medicalciece)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各个学科。关于医学的起源(Origi,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God)、医源于圣(Sait)、医源于巫(Witch)、医源于动物本能(Itict)、医源于人类之爱(Love、医食同源(Medicaledile入、医源于经验(Exeriece)和医源于劳动(Laour)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5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和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三、医学模式医学包括认识(Recogitio)和实践(Practice),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cogitio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ehavioratter)。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Eitemology);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Methodology)。(一)医学模式概述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又称医学观(Medicalview),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5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ViewofIife)、人体观(Viewofhumaody)、健康观(Cocetofhealth)、疾病观(Outlookodieae)、诊断观(Cocetofdiagoi人治疗观(Viewoftreatmet入预防观(Viewofrevetio)和医学教育观(Cocetofmedicaleducatio)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Sytem)。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二)西方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iritualimmedicalmodel)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6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Medicalkill)和巫术(Witchcraft)混杂的特点。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hiloohicalmedicalmodel)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Medicalholiticcocetorviewofholimmedicie)。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Claicalmedicaltheoryytem),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iticmedicalmodel)形成于14一l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Reaiacemovemet)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梏,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培根(FraciBaco,1561一1626年)和法国学者笛卡儿(ReéDecarte,1596一1650年)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GiovaiBatitaMorgagi,1682一1771年)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MatthiaJacoSchleide,1804一1881年)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TheodorSchwa,1810一1882年)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1821一1901年)倡导细胞病理学(Cytoathology),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Orgaathology)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